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卷烟厂职工孟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劳模先进一起接受表彰。
从普通技术人员到省市技术能手,从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到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孟瑾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
党员是最亮的身份
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对在一线工作24个年头的孟瑾来说,无疑是职业生涯中最光荣、最难忘的时刻。
对于有着12年党龄的孟瑾来说,党员永远是自己最闪亮的身份。十九大召开以来,作为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她先后到郑州、三门峡、洛阳、新乡等地市130余家单位开展宣讲,受众达3万余人,真正把十九大精神传达到了群众中。无论多么疲惫,只要走上讲台,她就会用心讲好每一节课,当好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员,展示出一名烟草人的担当。
不仅如此,在日常工作中,她还带领身边的党员冲锋在前、克难攻坚,难事儿、急事儿争着做,苦活儿、累活儿抢着干;支部的党员同志们知晓她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捐款1万元后,短短1小时就自发组织捐款近2万元……
孟瑾,时时处处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企业是最好的“摇篮”
员工的个人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无论是企业以往弘扬的劳模工匠精神,还是近年来大力倡树的“实干最美、奋斗最真”工作作风,都激励着孟瑾在专业技术道路上不断精进。
1996年,孟瑾刚刚参加工作,看到身边的一大批企业劳模先进时,她内心充满了羡慕和渴望:“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努力在平凡的技术岗位成就自己!”
那时候,维修工是个男人扎堆的工种,但是好强的孟瑾不理会这些。每天,她不是扎进生产现场研究设备构造原理,就是蹲在电控柜旁对照图纸消化技术资料;接到维修任务时,她总是紧跟在师傅们身后,生怕错过任何一次实践学习的机会。就这样,孟瑾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打磨”着自己,整个制丝线的全部设备工作原理都渐渐了然于胸,逐步成长为维修战线的行家里手。
在2018年企业制丝线升级改造中,孟瑾作为制丝线集控项目负责人,两个多月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曾创造了三天三夜坚守联调现场的加班纪录,成为工友和设备厂家眼中的“铁娘子”。在她和全体技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了62天就地技改的“安烟速度”。
新制丝线在初期运行过程中,曾出现松散回潮工序后室温度过程能力指数不达标现象。孟瑾花费近三个月时间,对上百批物料生产过程进行观察、试验,提出了“前馈-串级PID控制”理念,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控制中。经过改造,成功缩短了工作周期、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年经济效益达70.4万元。
24年间,她完成技术革新100余项,取得1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参编论著2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1篇,完成的12项科技成果均通过省市级科技厅鉴定,其中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获河南中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安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万元,成为企业当之无愧的制丝线技术“中坚”。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是孟瑾在微信上的个人签名,其实更像是她24年来在岗位上痴迷技术、勤奋专研、矢志奉献的生动写照。
传承是最重的责任
2011年,以孟瑾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技术在这里锻造、人才在这里成长、梦想从这里启航”成为工作室创建的初衷,而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孟瑾更加感觉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工作中,她带领工作室成员吃苦在前、冲锋在前,针对生产现场的疑难杂症开展技术攻关,带领更多的工友向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转变。几年间工作室共培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60余人;获得7项发明专利,19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取得全国优秀六西格玛成果5项,全国优秀QC成果4项。
由于团队工作业绩出色,工作室成员屡获荣誉,1人被评为“全国创新标兵”“中原大工匠”,1人被评为“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中烟金叶工匠”,7人被授予“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5人被评为“安阳市技术能手”。2018年,孟瑾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2019年,孟瑾创建“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被确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日渐成为带动职工队伍技术技能整体提升的冲锋队。
同时,孟瑾还吸纳有能力、有干劲儿的青年员工加入创新工作室,作为后备力量重点培养。工作中,她和青年员工促膝交谈,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和特长爱好,为每个人规划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制定出奋斗目标和发展措施。她希望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都能在普通的岗位上找到价值,在工作中收获到成就感,成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践行者。
对孟瑾来说,奋斗始终是人生最亮的底色,也是感恩企业培养最好的方式。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精湛的技艺和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企业与组织的厚爱!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