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省昆明市出发前往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木老元村,高速公路车程约6个半小时,此后还要走上20多公里的县级路。通常到达村子的时候已近傍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灯火开始三三两两点亮,乡民燃起的缕缕炊烟点缀着暮色,家的味道飘荡在山间。

在云南中烟产业帮扶带动下,施甸县布朗山乡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图为布朗山乡搬迁后新貌 /云南中烟 供图
通销路 打通“最后一公里”
黄昏沉入山谷,从木老元乡返回施甸县城的路上,一路上星星点点是灯火炊烟。云南中烟驻施甸县乡村振兴工作组队员吴家灿骑着他的摩托车,绕行37公里山路,来到县里熟悉的面馆前停好车。
“吴博士,这次带了多少土鸡蛋来啊?”老板娘爽朗地问道。
“不多不少,200个”。
“真好,快进来吃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家灿听县上的人说起木老元乡的鸡蛋好,他赶紧和乡里相关负责人联系,不仅为村养殖场和农户的鸡蛋打开新销路,自己还主动兼职当起了送货员。在大家相互带动下,吴家灿所在工作队的5名队员都成为兼职“推销员”“带货博主”,一年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帮老乡们卖出各类土特产近50万元。
但受疫情影响,当地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软籽石榴、鸡蛋和许多村民家中的土特产均销路受阻。工作组积极向单位报告,云南中烟下属企业工会纷纷解囊相助,以消费扶贫、“以购代捐”模式积极主动购买各种产品,解决疫情期间农户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农户增收尽一份力。
消费扶贫只是云南中烟探索产业帮扶多元模式的一环,围绕“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户户都有脱贫产业”目标,云南中烟建立“企业+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力争让当地农民“不用出村就上班,安安稳稳住新居”。下一步,云南中烟计划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稳产业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开眼界 “世界那么大,我们帮你们去看看”
2021年9月,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木老元村的学生朱绍非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看着摆在桌上的江苏农牧科技学院入学通知,“去还是不去”成为困扰全家的难题。
受疫情影响,朱家只能靠朱母外出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度日。驻村工作队在深入了解情况后,迅速向云南中烟驻施甸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李梓龙寻求帮助,最终朱绍非得到云南中烟爱心人士每月2000元的爱心资助,圆了求学之梦。
朱绍非的经历让工作组意识到疫情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他们走村串户,访实情、听心声,筹措调集价值约12.4万元的物资专项使用,对考取大专以上院校的62名学子进行捐助,切实减轻群众因疫情影响造成的入学困难。2022年,云南中烟乡村振兴工作组还联络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解决了4户家庭子女攻读大学期间的学费难题。
填补困难地区教育的不足与亏欠,是防贫治贫的拔根行动、治本之道。2022年春节后,施甸县工作组积极与保山市局(公司)联系反馈情况,协调捐赠款10万元用于修缮云南中烟在木老元乡、摆榔乡投资兴建的两所民族中学。
许多接受过云南中烟帮助的学生说:“感谢驻村工作队让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我们很幸运、很感恩,一定会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和社会。”
水进田 润泽“最后一百米”
春末夏初,田埂悠长,禾苗青青。木老元乡尖山村水沟脚组31户农户全部从原来山脚下地质灾害频发的旧居搬迁至集镇安置点,过上了崭新的生活。怎样在疫情期间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驻村工作队要掌握的“新学问”。
虽然遥远的路途阻隔了疫情在这里传播,但其不确定影响仍有可能动摇这个刚刚幸福起来的村寨。“打铁必须自身硬”,工作队决心抢抓时机推进民生设施建设,增强当地“造血”能力。
2022年初,驻村工作队长段学通在与尖山村“两委”班子详细商讨后,工作队决定“重启”当地已经干涸的灌溉用蓄水池。为寻找引流水源,工作队进山实地勘测,一行6人在尝试挖掘了十多个地点后,终于锁定了一处“泉眼”。回村后,大家制订了详细可行的引水路线和施工方案,一周后,蓄水池恢复生机,再次流淌出清冽之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重获新生的蓄水池不仅解决了尖山村农业用水问题,引入山泉水灌溉的茶园,也成为尖山村茶叶的一大特色。在当地政府及驻村工作队的扶持下,尖山村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打造出“古茶树”特色产业品牌,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除每年投入专项帮扶资金300万元用于木老元乡两级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外,2022年,云南中烟还计划帮扶木老元乡哈寨村建设灌装饮用水生产线,进一步拓宽当地村民的增收途径。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云南中烟各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坚守岗位、务实进取,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疫情风险,健全民生机制,继续用忠诚和奉献书写国企担当,打造好乡村振兴的“云南中烟样板”。
(作者单位:云南中烟)
编辑:邢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