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国华使用机械将采摘后的花生进行脱粒 杨美林 图
初冬时节,福建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东峰村的田地里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收获:一片片绿油油的烟后花生颗粒饱满、硕果累累。烟农朱国华驾着花生收割机进入田间作业,村民们将一茬茬花生投入到花生收割机内,片刻间,花生籽和花生秧就被迅速分离,一个人半个小时以上才能拔完的花生,用机器只花了几十秒的时间。
“今年种了56亩烤烟赚了16万元,烟后又种了35亩花生,亩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今年赚30万不成问题。”朱国华一边操作着农机,一边乐呵呵跟笔者算起了2022年的“收入账”,言语中充满了成就感。

朱国华的烟后花生喜获丰收 杨美林 图
今年52岁的朱国华是福建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东峰村的烟农,曾经做过驾驶员,但收入十分不稳定。2007年起朱国华转行回家种植烤烟、花生后,住上了三层小洋楼,今年他又全款买了一辆20多万的小汽车,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达人,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人十分羡慕。
岩前镇是武平县烤烟生产大镇,年均收购量超一万担,烟农多达300多户,岩前镇历来有种植花生的传统,然而每年开展“烟+花生”种植的农户却很少,像朱国华这样的种植大户就更少了。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烟+花生”是旱旱轮作,技术水平要求高,稍有一个环节操作不到位,就容易导致烟田病害严重,使得来年烟叶品质差,很多人不敢尝试种植。
朱国华却首当其冲做起了村里第一批开展“烟+花生”轮作的农户,然而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烟叶、花生种植效益都十分低,不仅钱没赚到还亏了本,这让朱国华一度成为村里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朱国华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寻找问题根源,咨询有关专家,为了提高烟叶、花生效益,降低烟田病虫害,朱国华在烟草公司的建议下每年都开展土壤保育工作,花生收割结束后,立马进行溶田。
“通过土壤保育措施,烟田病虫害有降低,但烟后花生产质量却始终上不去,销量也不好,起初都是连卖带送给亲戚朋友了,技术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单打独斗始终没办法克服。”朱国华说道。
2018年,福建龙岩市武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围绕助力烟农增收,与武平县东峰花生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鼓励烟农烟后多元化种植,并积极对接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其合作,将花生种植试验项目列入“区域特色石灰酥花生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业引导性重点项目及“烟晚花生配套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子项目,由龙岩市农科所、武平县局(分公司)、东峰花生合作社共同承担项目的研究与应用。通过三方共同开展研究,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了烟后花生产质量,朱国华便成了第一批受益的烟农。
“通过‘烟草公司+合作社+农科所+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烟后花生产量从亩均不到300斤提升至亩均500斤左右,亩均产值近6000元,实现了烟、花生的双优种植。”武平县局(分公司)市聘农艺师童德文说道。
最近几年,花生的行情越来越好,朱国华的烟后花生种植也从7亩、10亩发展到常年稳定在35亩,烟后花生纯收入从几千元到超10万元,收入十分可观,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能手。东峰村的烟农常常向朱国华讨教经验,前几年刚加入烟叶种植的烟农高小明、朱丽华便成了朱国华家的常客。
“花生种什么品种、怎样施肥、如何减轻病虫害?”只要有人咨询,朱国华不仅会认真为其解惑,还常常专程到地里指导他们种植技术。作为种烟大户,朱国华名下有6座烤房和各类烟用机械和花生收割机。烤房除了烘烤烟叶外,朱国华还发明了新用途:将闲置期间的烤房安装一套密集式稻谷烘干器,用来烘烤花生,有效解决了花生晾晒难的问题。同时朱国华还将烤房、农机免费提供给同村农户使用,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我2021年才种烟,不懂技术,都是找老朱,每年两三亩花生,都是用他的烤房烘干,收割机也是用他的,现在一年在家也能挣三四万元。”烟农高小明说道。在朱国华的带动下,东峰村烟后种植花生的农户今年增加到了58户。
朱国华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不断坚持的结果。”他表示,只要身体还健康,将一直持续开展“烟+花生”种植,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烟后花生种出名气来,从而产生更大效益,带动更多烟农加入“烟+花生”种植队伍,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武平县局<分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