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货里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年的期待 张金元 图
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出生在1978年的农村、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我,透过不断变化的年货清单、不断变更的购买年货工具和不断更迭的年货内涵,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老百姓日益富足的生活。
从“喜肥厌瘦”到绿色健康
过去很多年来,“吃”一直是年货的主角,过年就盼着“吃饱喝足”。儿时的记忆中,进入腊月以来,采办年货就是母亲准备过年的主旋律,母亲一句“过年吃点好的”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个年代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省吃俭用,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一日三餐几乎见不到荤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豪放”一次,一次性买七八斤肉。那时,买肉追求的是“肥”,正所谓“无肥不欢”。清晰地记得母亲为了买到上好的肥肉,一大早就站在肉摊前排队,左看看,右瞅瞅,瞄准一坨最肥的肉,眼里像闪着光一样,坚定地告诉摊主,“就要这块了”。回到家,母亲将肉分成大一些的块,一边忙活,一边念叨着哪块做烧肉,哪块做小炒肉,哪块做饺子肉馅。特别肥的肉,母亲喜欢切成方块在炒锅里“炼油”,清亮亮的猪油炼好后倒入碗里,待凝固成白色的固体后放在窗户外面,过年期间用来炒菜。出油后的油渣,全家人撒上点盐趁热吃,又酥又脆,回味无穷。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如今,无论老家农村,还是我所在的省城,家家户户购买年货都“大方”起来了。最初简单的年货主要满足“口腹之欲”,猪肉喜欢挑肥的买的观念早已转变,买肉开始“喜瘦厌肥”,油腻的大鱼大肉早已不是人们的执着追求,健康环保的绿色蔬菜成了我们的新欢。备年货的时候,蔬菜占了很大比重,年夜饭都讲究新鲜和健康,我们的年货里多了一缕绿色清新的新风。
从露天赶集到指尖“点淘”
40多年前,农村老家采购年货,要到5公里之外的镇上赶“大集”。每年一到腊月初八,镇上天天都有“集”,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连绵起伏的叫卖声,将年味儿烘托得格外浓。这个时候,陪伴父亲出行的“二八”式自行车开始闪亮登场。相约几家要好的邻居一同出发,父亲顶着寒风骑着车,前面大梁上坐着我或弟弟妹妹,后面载着母亲,艰难地行进在去往镇上的土路上。
为了将每一分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母亲提前做好规划,列好详细的消费清单,年货的品种、数量,家里大概能承受的金额都列在其中。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年货,父亲载着母亲要跑好多趟才能将年货全部置办齐。
后来,家里有了小手扶拖拉机,采买年货的工具比自行车先进了。父亲驾驶着拖拉机,母亲和邻居们坐在车斗后面吹着寒风拉家常,互通有无、分享年货采购信息。
进入21世纪后,我和爱人买了家用轿车,父亲的自行车和小手扶拖拉机都退出了年货采买的历史舞台,而且大部分年货不出村就能买到,特别稀罕的年货,镇上或县城应有尽有。父母亲需要出村购买年货的时候,一个电话,我们就开车带他们去,快捷方便,家人再也不必忍受路途中的天寒地冻。
如今,插上移动互联网翅膀,采购年货的场景也以充满高科技和趣味性的方式出现。父母亲一人一部智能手机,在我们的指导下,下载了淘宝、拼多多、京东到家等购物APP。输入商品名称,N条相关信息就会推出,无需像过去一样,和商贩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宅在家里,选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手指轻轻一点即可置办各式各样的年货,因为有运费险,货到后不合适还可以免费退货。
从有形物质到无形精神
如果说过年是一种仪式,那么年货就是这个仪式的重要载体。过去很多年的年货以生活必需品为主,集中在衣食上,全家人的新衣也是年货的必备品。母亲买好一家老小的衣服面料,在家里踩着缝纫机给家人做衣裳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儿时一放寒假就数着指头盼过年,因为只有到过年,才有好吃的好穿的,吃好穿好后体体面面地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全面感受春节浓情蜜意的氛围。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鸡鸭鱼肉等“奢侈品”在平常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新衣服也不是等到过年才会有,平时碰到合适的都会买。
近年来,我们采购的年货逐步从“有形”向“无形”过渡,把精神上的获得感作为一种年货,让年味更丰富起来。比如,趁着春节假期跨省旅游,带着家人欣赏外面精彩的世界,好好享受生活;提前抢票,走进电影院看贺岁片,到省城有名的长风商务区星光剧场看大型情景剧和文艺演出也是我们家庭个性化“年货清单”里的一部分。
“无形”年货不仅是消费上的升级,更是家人的年货新宠,已经成为春节“必备”。虽然时代在变、年货在变、过年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年的味道和家的温度,还有对未来美好的祝福和希冀。
(作者单位:山昆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