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位于苍山第一峰云弄峰的背后,因“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而得名。循着四百年前徐霞客的足迹,沿着清源河水逆流而上,穿过一片草木葱郁的湿地,便来到了一个宛如“桃花源”般的小村子——佛堂村,白族大姐董培义家的小店便开在村口处。
2018年,佛堂村被列为大理州5个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之一,开启了“农业+文创+旅游”的乡村旅游之路。2022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乡村旅游”和“慢生活”受到人们的追捧,许多年轻人纷纷来到大理,寻找向往的田园生活。在这样的风口下,诗意清幽的佛堂村逐渐进入了游客的视野,成为大理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五湖四海的游客源源不断地前来,董培义大姐一家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找准定位 主打游客生意
董培义今年50岁,店铺是在2021年开起来的,店门前的白桦树见证了小店的成长以及夫妻俩现在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佛堂村较为贫困,土砌的草屋、泥泞的土路和流失的人口,曾经是人们关于佛堂村的印象。和众多村民一样,董培义夫妻俩靠务农维持生计,“过去种地是我们的主业,但是随着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从前,村里现在旅游发展起来,我寻思着游客多起来了,开家经销店可以补贴家用。”借着旅游市场的这股“风”和自家位于村口的地理优势,董培义的经销店便这样开起来了。

董培义期待生意越来越好
随着游客增多,村里盖起了不少民宿,董培义为人热情爽朗,附近民宿店的老板和服务员都认识她。“我每天都和民宿的老板和服务员打交道,他们都爱来找我买烟买酒,每次进的烟都被他们提前预订了。”
“店里的卷烟不愁卖,但零食百货基本都积压起来了。”董培义是一个爱琢磨的人,她开始琢磨如何能卖出更多东西。她发现,许多游客会留在村子里过夜,随之而来的便是夜间潜在的消费需求。“村子里没有外卖配送的条件,很多游客晚上找不到经销店的路,我晚上闲着也是闲着,可以给游客送货增加一些生意。”于是,董培义在店门口挂出了“免费送货上门”的牌子,上面留有自己的电话号码,还将自己可以送货上门的消息告诉附近的民宿老板。有时,在游客购买商品较多的时候,她会随手送上一小包纸巾,这一小举动为小店增加了不少销量,成为村里最受游客欢迎的小店。
开拓经营 吸引更多客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佛堂村开发了稻田剧场、大涧乡愁公园、湿地雕塑公园、白米乡村文化创意园、佛堂古梨园等,先后建设了退步堂、天马草堂、白米仓青年旅舍等民宿设施。鼓励有条件的村民积极改造装修农家乐,对每户农家乐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开展服务技能培训、指导提升接待和服务质量等。董培义也积极投入其中,在政策的扶持之下,她萌生了开一家食宿一体的农家乐的想法。
“我过去在村里的青年旅店当过服务员,也学到了很多开民宿的经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他们取取经,当这个政策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一定要干。”董培义决定把自家宽敞的院子利用起来,她在后院盖了一栋具有白族民居特色的三层小楼,开辟了9间客房,按照酒店的标准进行装修,在前院盖了两间厨房。“偶尔有游客过来家里吃农家菜,附近的游客还可以选择自带食材来制作,我们只收50块钱的场地费、炊具和餐具的费用。”董培义说。她还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蔬菜和多种花卉作为点缀,搭建了喝茶的小凉棚休息区。一番“折腾”下来,小院花果飘香,别有一番风味。

董培义的农家院
开起农家乐之后,服务好远道而来的客人、增加客源成为了夫妻俩的首要目标。“为了农家菜能做出好味道,民宿房间能更干净整洁,我们参加了村里的很多培训,比如学习饭菜制作、摆盘、铺床叠被等,把客人服务好了,自然就会有很多回头客,加上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很多游客会提前打电话预订住宿和饭菜,一年大概能收入十余万元。”董培义说。
董培义打理着自家的小店和农家乐之余,还会充当“临时导游”,带着客人到佛堂村、凤羽镇的有名景点,拍照留念,领略风土人情,为他们讲解当地的历史传说。院子里水果成熟之后,董培义将水果做成当地特色的水果蜜饯分享给客人,许多客人离开之后仍和她保持着联系,和她互相分享日常,他们还会推荐身边的人来董培义的小院里。董培义的周到好客、真诚待人为自己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她的生意。
当旅游的“风”吹到乡村,乡村小店也能随风起舞。“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这是董培义朋友圈中最近的一条消息。她享受着这样忙碌且充实的日子,也希望把小店和农家院长长久久地开下去。
(作者单位:云南大理州洱源县局<分公司> 杨一凤供图)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