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9日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地处西北的青海,浩瀚而富有生机。
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水青山的保护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青海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主动融入当地发展大局,全力落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求,大力实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局面。
一个村庄的变迁
李家村,地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海拔2300米,距县城17公里,全村50户154人。这里地处高原,资源禀赋差,耕地面积少,劳动力流失严重,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困难重重。
然而,自2015年青海省局(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李家村旧貌换了新颜。
工作队进驻后,首先通过积极听取村委会和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建议,挨家挨户上门交流、走进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交流,全面掌握了李家村村情。接着,针对村里人居环境不佳和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实际,青海烟草明确了率先利用帮扶资金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的工作思路,力争改变当地落后面貌。
整治村里环境卫生,拆除残垣断壁,新修“小广场”、牌坊、凉亭,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重点开展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清理河道内的淤堵和乱石,新修堤坝和绿道,沿湖种植树木保持水土,设立河长开展巡逻,并严禁在河道内露营野餐和乱倒垃圾乱排废水,保证了河道通畅、河道生态持续向好;
维修村委会办公楼、粉刷展示墙,制作村规民约、振兴标语,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村民生活和精神面貌持续改善……
截至2022年底,青海烟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00余万元,在历任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接续奋斗下,明显改善了李家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2020年,该村被评为省级卫生示范村,2021年、2022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人居环境示范村。
俯下身子干实事,想方设法解难题。针对李家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问题,工作队积极与村“两委”协商,开展现场测量、实地排查,并向省局(公司)协调资金兴修灌溉设施,疏通原有水道3.8公里,新修架设水渠5.4公里,为村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留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针对牧民无序放牧、破坏草场生态环境问题,工作队再次携手村“两委”挨家挨户耐心宣讲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鼓励牧民转变生产观念,取得良好效果。

巴藏沟的青山 /张兴隆 摄
“如今,村里环境越来越整洁,原来的‘黄土山’都变成了现在的‘绿草地’。草场比原来茂盛多了,放牧也比原来轻松多了,以前奔走好几个山头也找不着一片合适草山的日子翻篇了。空气好了、环境好了,家里的羊也养得越来越肥,这才是真正的‘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小康’啊!”李家村脱贫户、养羊大户李永华感慨地说。
2023年6月,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进驻李家村,在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也接力做好帮扶村环境治理、地下管网改造等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据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村“两委”、前驻村工作队沟通,他们已初步拟定在农户屋顶架设太阳能,既解决农户自身用电需求,又发展光伏产业的工作思路,力争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落实好清洁能源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部署,为建设美丽青海贡献烟草力量。
一个山更青、水更绿的李家村正在嬗变。
一项工程的建设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是青海省衔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2014年起,青海开始推进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力争通过设定目标、科学规划、坚定执行、有效管理,不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确保全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以来,青海烟草依托行业优势,深入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加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办法措施,持续助推这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先后向海东市三合镇老街改造项目、平安西街美化工程等多个项目投入资金,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统筹下,形成资金链条,共同打造青海“高原美丽乡村”。
三合镇夏宗寺森林公园,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受限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旅游开发始终无法打开局面。2021年,三合镇瓦窑台村被确定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点,青海省局(公司)经过全面调研,积极发挥资金优势,在当地新农办组织实施下,与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建设,全面开展三合镇老街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新建仿古木质长廊、凉亭,改建木质台阶、修建排水渠,安装绿化带栏杆、仿铜雕塑,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村容村貌持续美化。如今,夏宗寺森林公园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前往旅游的游客和朝拜的牧民络绎不绝,成为当地打造地理优势、依靠旅游振兴乡村的典型。
大美青海,美美与共,既美在城市,也美在乡村;既美在“颜值”,也美在“气质”。
为助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青海烟草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并撬动社会资金,集合社会力量,从因地制宜实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园林绿化到管网升级改造,再到人饮安全、文化广场及标准化卫生室、图书室、数字宽带等项目建设,不断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让农牧民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走上了平坦路,以自身力量不断加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方位展现了行业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一家小店的致富
班彦,系土族语,意为“幸福”。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易地搬迁村——班彦新村,并就易地扶贫搬迁、发展产业等作出重要指示。如今,7年过去了,随着班彦新村的整体搬迁实施,以往“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该村村民张玲兄,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张玲兄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搬迁到新村后,店铺重新装修,但因基础设施不完备、店面环境不理想、商品单一,营业状况一直不好。得知这一情况后,海东市局(公司)对其进行帮扶,围绕打造土族特色农网终端,对店面环境进行重新布局,设计富有特色的文化宣传,把行业发展终端的经验与地方特色结合,把其店铺打造成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就这样,张玲兄的店铺以土族文化为特色,以卷烟农网终端为模式,集文化展示、游客服务、卷烟零售、商品覆盖为一体,不断发展壮大着。如今,这家小店在销卷烟品规有80多种,月收入过万元。
在张玲兄示范带动下,班彦村多家农户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他们正努力整合当地文化、旅游、物产、非遗等资源,准备依托班彦特殊的环境优势和土族文化特点,合理规划商品种类,拓宽经营思路,转变经营模式,运用“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拓宽服务半径,打造特色旅游终端,全面提升店面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在青海烟草积极帮扶下,一家小店的致富,正成为农牧民探索增收走向幸福生活的一条新路径。正如“班彦”的美好寓意,他们正努力奔向幸福生活。
一以贯之,接续奋斗。青海烟草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按照国家局党组工作安排,毫不松劲地开展帮扶,继续深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省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