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荆竹村里的水果基地里采摘水果
天色澄澈,山风悠长。
位于大娄山和武陵山交汇处的重庆武隆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通过努力,武隆将烟叶培育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走进武隆区荆竹村,农家小院炊烟袅袅,精品民宿鳞次栉比,乡村茶馆还原乡愁,时尚书屋墨香萦绕,木叶吹奏的山歌不时飘扬入耳,让每一位心怀田园的人痴醉。
往昔回眸,艰辛岁月“难以忘怀”
很多年前,荆竹村还只是一个山区贫困村。“荆竹这个高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这几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荆竹村在人们心中的老印象。
荆竹村原隶属四川省,1997年划由重庆市管辖。全村共有565户2084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在1000至1300米,林海、草甸、天坑、峡谷等自然资源遍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由于生态良好,天空时常飘着朵朵白云,“云上荆竹”的美名由此而来。
“以前我们哪懂看什么风景哟,山就是山,树就是树,后来才晓得,从小看到大的这些山山树树都是宝贝,现在我们都靠它们吃饭。”住在荆竹村南边桐梓园的老农王良说。王良口中的“后来”,是荆竹村的蝶变时光。
早些年,这些自然生态山水,并没有给大家带来“财富”。相反却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等条件制约,被周边的人戏称为“鸟都不生蛋”的“穷旮旯”。这些岁月片段记忆,更是让荆竹村民永难忘。
年过八旬曾任村干部的陈明江回忆道:“我们村过去穷,穷根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是一个典型的无水、无电、无路、无产业的‘四无村’。”

荆竹村烟田,宛若一幅美丽田园画卷
拥抱变革,山村嬗变“焕发光彩”
自1986年起,荆竹村借改革的春风,开始推广烤烟种植。那年,几名村干部和十余户村民采取“相互转工、抱团发展”的模式,开启这场艰难的“绿色革命”,逐渐在贫瘠土地上找到致富之路。第二年,政府和村民共建进村公路,用了5年时间修成一条13.4公里的泥石路。
这条乡村“振兴路”带动荆竹村的烤烟产业,使村民摆脱了贫困。2012年,仙女山镇政府获得烟草惠民路建设资金,将这条泥石路升级为柏油路,不仅解决了“晴通雨阻”的问题,还加速了荆竹村新时代的转型发展。
同年,武隆区农委果农专家流转了100亩土地,开发高山水果。经过多年试种,蓝莓、葡萄、李子、樱桃、脆桃等多种水果种植取得成功。“寻梦园”水果基地集采摘、观光、休闲等于一体,成为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2014年,重庆武隆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合多部门在荆竹村建立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吸引多名返乡大学生加入。创业园不仅实现种植收入,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此后,归原小镇项目的实施和武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重庆仙女山机场的落成,进一步加速了荆竹村的发展。
如此一来,荆竹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葡萄仙坛”“仙家菜圃”等一系列高山特色产业园和精品民宿。每年夏天,仙女山带来的不仅有凉爽的空气,还有带动“凉经济”的丰厚收益。
现在,荆竹村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繁荣地区的缩影,成功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年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
勤劳铸就,时代脚步“绘就图景”
2023年3月,荆竹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最佳旅游乡村”称号,颁奖仪式在沙特阿拉伯的欧拉举行。
“从穷乡僻壤变旅游乡村,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在谈及村里这些年的美好变化时十分骄傲地说。
在这场“生态资源”变“美丽经济”,“绿色发展”变“美丽乡村”的进程中,村民不仅成为股东,还创建了荆之园农业有限公司,提供从农业到旅游的一系列服务,实现农民务工收入和土地收益的“双丰收”。这一变革,吸引了更多村民和外来企业加入,共同沿着“农旅融合”的道路前行,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绿色价值、创新力和经济实力。
武隆区局(分公司)积极响应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农委、烟办、仙女山街道等协作,于2023年在荆竹村打造了“烟旅融合”示范基地,将一站式服务站、培训中心及六大示范区融于一体,以现代农业之光映照“最佳旅游乡村”的最美底色。
良好的生态、便捷的交通,吸引众多外出打工的人们开始纷纷回乡创业。曾在山西打工“淘金”数年的荆竹村民冉武奎,2020年开始回乡“重操旧业”——种烟。2023年他承包100亩土地种烟,成为村里“植绿致富”的一个典型代表。
穿梭在荆竹村的小路上,目之所及,是平整宽阔的街道,整洁美观的楼房,忙而有序的农事活动和空气中隐隐传来的果香。那路边挂起的“归原问舍,云尚荆竹”标语,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耀眼。这不只是乡村发展的响亮宣言,更是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颂歌和期盼。
(作者及供图单位:重庆市武隆区局<分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