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叶生产季,李文卿经常下基层入烟田取样研究 /福建省局(公司) 供图
“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科技兴烟的道路上,他果敢执着,前行探索,始终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提及李文卿,熟悉他的领导和同事都心存敬佩。
作为烟草行业第四批学科带头人之一、福建省局(公司)烟草科学研究所(简称“福建省烟科所”)副所长李文卿,拥有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学报编委等诸多头衔,但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做研究、扎扎实实出成果,是矢志不渝的信念,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漫漫科研路上,李文卿心怀坚守、矢志创新,走得如此坚定、从容。
科技兴烟的坚守者
1998年,李文卿获得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福建省烟科所,主要从事烤烟栽培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就这样,学有所成的他,一头扎进烟草农业科学研究的海洋里,不断地为福建烟叶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除了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科研,就是在烟田里披星戴月地工作。“特别是烤烟生产季,下基层、入烟田、进农户,基本都是马不停蹄地工作,不能误了时辰。”李文卿说
经常地,李文卿白天奔走在烟田里,穿梭在烟株间,一边取样做记录,一边和烟农交流。晚上则抓紧时间来到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一直忙碌到深夜,身上的白大褂连续十几个小时都无暇脱下来,甚至有时一连几天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连轴转的科研工作,难免缺席了很多与家人朋友欢聚的时光。“虽有遗憾,但也值得。作为科研人员,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到烟叶生产上,这种自豪感难以言喻。”这是李文卿的心里话。
正是源于这份孜孜不倦的探索,进入行业20多年来,李文卿不断取得科研新成果:自2006年成为高级农艺师以来,李文卿先后参加国家局重大专项1项,重点项目8项,参加农业部948项目1项;主持或承担省局(公司)课题12项。先后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局(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2项……
20余年如一日,李文卿在科技兴烟路上坚定前行,凭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为福建烟叶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
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科研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李文卿的“口头禅”,也是“座右铭”。作为科研人员,他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做勇于创新的实践者。
2002年,有工业企业反映当时的福建烟叶存在烟碱含量较高、刺激性大、风格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解决?”李文卿一方面扎进基层开展技术调研,另一方面与工业企业技术人员深入讨论,结合烟农的生产情况和工业公司的评价情况,参考30年福建烤烟生长期的气象数据,从中找出问题原因,开展技术攻关。
随着技术攻关的持续推进,李文卿及其团队不断开展课题攻关,从氮素营养到气象因子,从生态环境到栽培措施,持续开展创新,最终全面集成制定以“适时早栽促早发,控制氮肥早打顶,适熟早采避高温”为核心的福建特色优质烟叶栽培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创新是一个难题,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不容易。只有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烟农能接受、能操作的技术,才算真正的创新。”李文卿在总结自己20多年的科研创新心得时说。
在李文卿团队持续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下,早栽技术、控氮早打顶技术、适熟早采技术等在各烟区逐步验证、完善,并通过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最终实现全面推广应用。
目前,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700万亩以上,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烟叶风格彰显和质量提升,同时也保障了“翠碧一号”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工业企业对“翠碧一号”烟叶调拨量从50多万担增加到140多万担。
李文卿团队开展对烤烟烟碱合成的关键机理研究,为烟碱合成与调控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并在生产应用上取得明显实效;
经过16年长期定位施肥研究,探明了植烟土壤质量存在退化趋势,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应用于烤烟生产;
在雪茄烟叶研究上持续发力攻关,推动福建雪茄烟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福建雪茄烟叶栽培技术体系、晾制技术体系和发酵技术体系;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文卿开展烟叶生产理论和研究实践的突破,为支撑福建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的烤烟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只有发现问题不遮掩,遇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畏难,我们才能事事有创新,步步有进步。”李文卿经常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齐心协力攻克科研难题。
奋力拼搏、创新一流。这是属于福建烟草人的沉淀,也是李文卿不变的追求。“从烟田中来,到烟田中去”,李文卿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坚毅和智慧,攻克一个个科研课题,取得一项项科研成果,为福建烟叶高质量发展和烟农增收作出了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