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烟草专卖局主管 中国烟草总公司传媒中心主办
首页加入收藏订阅中心
资讯搜索

中国烟草传媒网投稿邮箱:echinatobaccotg@126.com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 媒体视点
粮食安全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强国建设、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粮烟“手拉手”  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部分重点烟区谈贯彻粮食安全保障法、推进粮烟融合发展

字体:+ -


/四川省局(公司) 供图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强国建设、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近年来,烟草行业主动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构建烟叶与粮经作物科学耕作制度,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协同发展机制,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烟“手拉手”,融合促振兴。近年来,烟叶产区如何奏响粮烟“协奏曲”?如何在重农抓粮大局中找准烟叶产业定位,续写粮烟融合新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施行之际,本刊特邀部分重点产区烟叶工作者,畅谈推进粮烟融合的思与行。

服务大局 粮烟双优

《中国烟草》:烟叶生产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烟叶产区在推进粮烟融合发展中重点聚焦哪些环节发力?

杜学明:立足实际,湖北烟区不断拓展“粮烟菜”共生复合种植模式。

在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持续发力。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优质生态烟田建设与保护基础数据库。加强优质生态烟田养护,推广烟叶轮作、化肥减量化、植保绿色化、能源低碳化、资源循环化。制定土地流转奖补政策,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在构建科学耕作制度方面不断探索。调查不同区域适宜轮作作物情况,以千亩村为试点,整村、集中连片推进。发挥政策聚合效应,推动烟叶种植烘烤双保险、主业辅业齐保障。推进高效机械作业,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共享、烟田基础设施共用。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下足功夫。保持烟叶政策稳定,争取地方配套政策落地。依托60个烟区产业综合体和29个烟农合作平台,推广实行“烟叶+非烟”双合同、双订单生产,探索“农业公司+合作社+烟农+电商平台”产销一体化模式。

郭仕平:近年来,四川烟区主动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全力守牢“米袋子”、稳固“金叶子”、充盈“钱袋子”。

整合发展要素政策配套。烟草行业联合多方力量将烟叶生产融入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争取国家及地方涉农补贴政策支持。

提升烟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地、烟地“一张图”管理,今年计划烟后烟田种植其他作物73.85万亩。利用闲置育苗大棚开展粮食作物育苗,利用闲置烤房烘干粮食,利用农机开展深耕、翻犁,探索闲置烟叶站(点)进行农产品储藏、包装、流通加工,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机多用、一仓多储。

强化生产技术支撑保障。发挥烟草网格技术员入户指导的优势,推广小苗深栽、平衡施肥、水肥一体等适用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推进沃土工程,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

打造粮烟双优产业带。优化耕作制度,推行“烟+大豆或红薯或秋玉米”套种、“烟+玉米或水稻”轮作、“烟+秋荞或秋豌豆或小麦或油菜”连作。以27个烟区产业综合体为载体,打造粮烟融合发展创新平台。推广“共享用工”“互助小组”等,统筹协调烟叶生产与粮食生产用工需求。

张拯源:近年来,云南烟区以“处理好三个关系、守住两条底线”为遵循,因地制宜构建了稳烟增粮新模式。

部门联动强合力。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协作,将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烟叶核心区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进。

科研协作强支撑。院士领衔、博士组队,构建旱稻优质高产关键技术、杂草封行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体系,明确滇东北温凉干旱和滇西南地区雨热充足两类区域粮烟协同种植模式,开展基于粮烟融合一体化的绿色防控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粮烟互促强管理。建设核心烟区示范工程105万亩,引导成立419个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建立烟田全生产周期管理机制,对15.16万亩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提升耕地质量。

《中国烟草》:从成效看,烟区在助力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有哪些代表性案例?

杜学明:从数据看,2023年全省烟区推广轮作、套(复)种29.8万亩,建立60个烟区产业综合体,打造烟粮菜油融合发展、农副产品购销一体、服务业延链增效的互融共生新业态,助农增收总产值达到5.8亿元,户均增收1.74万元。

十堰房县项家河综合体,就是一个典型。去年,这一综合体开展烤烟、玉米轮作1500亩,油菜复种1080亩,蔬菜复种120亩,红薯套种600亩。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四位一体”发展,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

郭仕平:凉山会东官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四星级“烟叶粮食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这一综合体轮作粮食11593亩,烟后种植粮食7672亩,烟田复种指数达1.12,粮食作物产量1.65万吨,粮食作物种植收入达到1992万元。

这是四川烟区粮烟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粮食与烟叶生产有效衔接,2023年基本烟田利用实现产值9.52亿元,户均增收2万元,形成“种粮保安全、种烟稳收益、多元促增收”的格局。

张拯源:红河州中和营镇采取“双公司+双合作社+双农户”模式,开展5000亩水稻旱作试验;腾冲市推行“烟—粮—油”一年三季四熟模式,烟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6万亩;德宏州梁河县探索“烤烟+水稻+鱼(虾、蟹)”模式,亩均产值7000元以上……

经过几年实践,云南粮烟协同示范区域从5个州(市)、3.6万亩,扩展到8个州(市)、5.23万亩,带动种植轮作、烟后主粮、杂粮等300多万亩,仅抢茬玉米就增产粮食20多万吨。“生产基础稳、供给能力强”的粮烟双优产业带,实现了“金叶子”与“米袋子”协同发展。

法治护航 渐行渐进

《中国烟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施行,将对推进粮烟融合发展起到怎样的指导作用?

杜学明:《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施行,为推进粮烟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一是提供了政策支持。该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作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粮烟融合有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二是促进粮烟共生模式。该法第二十三条提出,国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粮食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种等种植方法,鼓励创新推广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促进提高粮食单产。

三是有利于设施共建、共享。该法明确支持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鼓励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提升粮烟融合的质量和效益。

郭仕平: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重农抓粮和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将延展烟区农业新空间。从全省规划部署看,省委、省政府规划打造“天府粮仓”和安宁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带,将对四川烟区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更多支持。从助力乡村振兴看,烟叶和粮食同属大农业范畴,以粮烟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将达到“种烟稳粮、种烟促粮、粮烟双优”的效果。

张拯源:《粮食安全保障法》,是推进粮烟融合发展的“利好”。

其一,政策导向更加明确。这一法律明确了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政策导向,为粮烟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其二,耕地保护更加有力。该法对耕地保护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为粮烟融合发展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保障。

其三,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随着该法的实施,烟区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粮经作物区域布局,建立以粮烟融合为主的新型种植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总体效益。

《中国烟草》:在实际工作中,烟区在推进粮烟融合方面还面临哪些困难?

杜学明:湖北烟区是山地烟区,科学、稳定的粮烟融合耕作制度还需进一步探索。烟农增收模式有待发掘,多元化增收项目产品附加值较低。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无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业,销售渠道建设尚不完善。

郭仕平:首先,部分烟区对大农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所选作物是否符合农业部门整体规划,烟田种粮是否可以享受相应补贴,粮食种植技术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地方党政及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的明确和帮助。

其次,粮烟耕作制度还需优化。特别是烟油轮作中,四川烟叶移栽期普遍在4月至5月中旬,油菜收割期在4月底、5月初,如果下雨影响收割进度,就会影响烟叶移栽。

张拯源:当前,粮烟融合总体效益水平有待提升。粮食作物亩产值普遍偏低,要引入优质高产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构建新型耕作制度,提高粮烟融合综合效益。

此外,粮烟融合技术支撑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烟后抢茬种植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如何提高前后茬作物共生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成熟收获等水平,需要更多技术支撑。

因地制宜 融合共进

《中国烟草》:对于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2024年烟叶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指出,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收于业,丰富完善粮烟协调发展机制。在烟叶生产由增转稳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推进粮烟融合发展?

杜学明:面向未来,湖北烟区将坚持“以烟为主、多业发展,地尽其效、物尽其用、科技引领、自主品牌、促农增收”,持续推进粮烟融合。

第一,提高基本烟田的产出效率,落实好藏粮于地。统筹利用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引导农户自愿、规范流转土地。因地制宜推广烟叶与粮经作物轮作,以烟叶种植的较高效益调动农民种烟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落实好藏粮于技。发挥农办、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能优势,把大农业先进经验引入烟叶生产。围绕 “五强”目标,重点加大山区适宜小型农机推广,不断提高机械化、绿色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第三,做实产业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落实好增收于业。依托全省烟区产业综合体,做好“土特产”文章,实行“烟叶+非烟”双合同、双订单生产,解决多元产品销售难题,确保农户持续增收。

郭仕平: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四川烟区将在烟田里谋好“粮”策,奋力推进粮烟相互促进、互为保障、良性循环。

构建可持续经营机制。将粮烟融合发展作为强化耕地保护、助力粮食安全、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提高耕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烟农持续增收、乡村持续发展。

稳定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模式。利用党委政府、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的优势,构建土地资源、种植规模、收益机制“三稳定”的粮烟融合产业综合体建设模式,引领农业生产现代化。

发挥烟叶补充作用。把烟叶种植作为增加粮农收入、激励粮食生产的有效补偿措施,种粮守住“粮袋子”,种烟鼓起“钱袋子”,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积极贡献。

张拯源:粮烟融合发展是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有效途径,烟叶生产可以成为助力端稳“中国饭碗”的有生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在构建“三个体系”上精准发力。

更好构建粮烟融合发展产业体系。运用基本烟田规划成果,分区域建立烟叶与主粮、油料、杂粮错季、抢茬、接茬、轮作的科学耕作制度。强化粮烟产业发展保障,整合示范区专项补贴、农业农村部门粮食生产补贴及其他农业生产相关政策。

更好构建粮烟融合发展技术体系。找准作物互促结合点,加快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强化烟区农田生产全周期管控,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拓展育苗设施、密集烤房、烟草专用机械功能,提升粮烟增值增效空间。

更好构建粮烟融合发展经营体系。加快培养一批粮烟协同示范户、专业户,建立全产业链、全周期、全环节服务体系。推动粮烟协同产业链延伸、循环发展、三产融合,共育“拳头产品”,确保烟后产品卖得好、效益高。

(通讯员单位: 湖北省局<公司>、云南省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

∧  返回顶部
赋能美丽乡村,助力全面振兴。本期“专题”栏目回顾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国烟定点帮扶调研足迹,刊发本刊编辑部文章《做好“大文章”  共绘“振兴卷”》等一组稿件,展示行业强农惠农富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中国烟草》2024年第20期出版发行

2024-10-15 来源: 《中国烟草》杂志社有限公司

10月15日,《中国烟草》2024年第20期(总第779期)出版发行。

近期,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分别组织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认真传达学习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本期“特稿”栏目报道相关会议精神,推动行业结合实际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赋能美丽乡村,助力全面振兴。本期“专题”栏目回顾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国烟定点帮扶调研足迹,刊发本刊编辑部文章《做好“大文章”  共绘“振兴卷”》等一组稿件,展示行业强农惠农富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紧盯目标任务,确保如期验收。本期“专稿”栏目刊发国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捷在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验收工作行业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当前,行业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本期“学习”栏目刊发内蒙古、西藏区局(公司)和广东中烟主要负责同志的交流文章,并邀请广州市局(公司)、呼和浩特市局和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进行交流。

以责任为“笔”,用服务着“墨”。本期“关注”栏目刊发本刊调研组文章《格局打开 共赴山海》,展示青海烟草探索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工作,以及大连、福州市局(公司)做好中秋、国庆“双节”卷烟销售的报道。

最美是金秋,收获正当时。眼下,全国烟区随处可见忙碌的秋收景象。烟叶采摘、烘烤、收购如何提效率、优服务?本期“视点”栏目走近湖南、广东、江西烟区,喜看基层一线新气象。

更多精彩看点,敬请关注《中国烟草》杂志及中国烟草资讯网、“中国烟草资讯”微信公众号。

编辑: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