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镇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姚嶲古道”的重要节点,是古代姚安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千年历史沉淀出的质朴与悠然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如今的光禄镇,神采依旧,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这里良田万顷、荷叶飘香、村容整洁、农民富足,一条条绿色产业带串起了千家万户稳稳的获得感和满满的幸福感。作为楚雄州的传统烟区,云南省局(公司)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多措并举,在乡村建设工作中主动谋划,一同谱写光禄古镇的新篇章。
农民富,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要振兴,就是要让群众更“富足”。
在光禄镇小邑村,28岁的新农人余开健正在使用小型旋耕机给烤烟培土,田间一起劳作的还有他请来的四五个附近的乡邻。
余开健种了10年烤烟,虽然年纪不大,种植技术可一点也不比“老把式”差。烟草公司教授的膜下小苗移栽、滴灌、生物防治技术,他样样门清。年轻人“流行”外出务工,余开健却不动心。在过去的一年,余开健种植了117亩烤烟,收入50多万元,他说:“种烟价格稳定,只要我管得好,锄头握在自己手中,心里踏实。”
2023年,为了帮助当地烟农增加收益,云南省局(公司)组织建设了10座电烤房,余开健和其他烟农就把自家烟叶拉到烤房群,烘烤过程中有技术人员专门给予烘烤指导。
“电烤房还配备了烟夹,平时人工编一炉烟的工夫,用烟夹可以弄一炉半,省工省时也更省钱。”余开健说,“现在不用一直守着烘烤烟叶,腾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在烟田里种豌豆。”
对光禄镇而言,电烤房是新事物,但只要管用,群众的接受度就高。烟草公司推广的滴灌、蓝板等技术,群众还用在了玉米、蔬菜等大农业种植。楚雄州局(公司)研发推广的叉角厉蝽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还应用到了花卉种植中,烤烟、粮食、蔬菜、花卉产业相得益彰。
现在走进小邑村,一个最深切的感受是这里的群众观念变了,学科技用科技的人多了,谈烤烟论农事的知识丰富了。
产业兴,让多元发展之火“旺起来”
乡村要振兴,就是要让产业发展更“兴旺”。
6月的光禄镇,绿意盎然的光禄沃野,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无限希望。
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过程中,光禄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坚定不移发展牛、花、菜、果、桑、烟等特色农业,探索富民增收的发展路子。
“2023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产量917.7万公斤;种植油料作物5718亩;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220亩,产值998.7万元;实现蚕桑种植9174亩,产值3140万元;实现蔬菜种植4万亩,产值1.48亿元;实现畜牧业产值2.16亿元;花卉种植1553亩,实现花卉产值2.185亿元;全年旅游人次达58.8万人。”光禄镇人大主席王柳春如数家珍。
今年52岁的张汝忠是当地种了多年烤烟的老烟农,谈及为什么选择在光禄种烟,张汝忠说:“这里土地平坦,农田集中度高,很适合农机操作,烤烟种下去方便管理。”
这些年,为了帮助群众减少用工成本,云南烟草商业锚定轻便实用、作业高效的发展方向,从整地环节机械深耕,中耕环节培土到无人机飞防,积极推行农机农艺融合,让种烟更轻松种烟、更简单、更高效。
张汝忠说:“往年种植100亩烟叶从起垄开始就要请人帮忙,工人紧缺时还请不到人,有了农机助力,效率提高了不说,还能节省一笔人工费。”
烟季结束,在当地烟草企业的帮助下,张汝忠又种植了烟后豌豆、青花,钱包里又多了一季收入。
“在这里种粮食、种烟、种蔬菜、种鲜花、搞养殖、搞旅游……大家都有活干、有钱挣,日子有奔头!”王柳春说。
如今的光禄镇,群众“钱袋子”鼓得足,“菜篮子”拎得实,“米袋子”扛得稳。
治理优,让乡村治理之花“开起来”
乡村要振兴,就是要让乡村更“和美”。
近年来,光禄镇深入开展基层治理,积极申报宜居宜业示范村建设,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小邑村距离姚安县城13公里,为全面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小邑村对村里私搭乱建以及在门口摆放石墩影响车辆通行的部分进行了全面清理、拆除,并在适合的位置支砌起花台,美化环境。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整齐排列的路灯、精美的主题墙绘……目之所及都是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小邑村旧貌换新颜,“户户是景、步步如画”。
为帮助小邑村解决用水难问题,当地烟草企业捐赠20万元,在小邑村村口修建了小坝塘。少雨干旱时,村里便从西干渠坝塘引水到这里,方便群众就近取水,灌溉周边的烤烟和农作物。
每年烤季,新建设的10座电烤房在村委会经营下也有33000多元的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这些钱统筹以后我们用于村里的绿化和道路美化以及公益事业。”谈及乡村治理,小邑村党总支书记李珍说:“我们村路比其他地方宽,路宽了心也就宽了,心宽了事就好办了。”
乡风美,让传承文化之风“吹起来”
乡村要振兴,就是要让文明新风更“浸润”。
如果说小邑村是光禄镇乡村治理的“红旗村”,那么光禄的美还美在质朴的民风、和谐的乡风。走进农家,主人家热情好客,邻里和睦,盛世和风扑面而来。
姚安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而发源于小邑村的“小邑拉花”几乎囊括了花灯的精华。
“小邑拉花”花灯剧传自民间,已有600余年历史,至今常盛不衰,是姚安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为了做好乡村治理,小邑村“金点子”层出不穷,村民把村规民约、法治条款、种植技术编成小邑拉花的“调子”口口相传,既做好宣传贯彻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新活力。
青山抱城廓,绿水绕人家,光禄向美而生。不仅有仓廪殷实的“丰景”,还有乡村蝶变的“风景”。不仅看得到镌刻时间印记的古道、充满希望的田野,更看得到烟农一张张笑颜,无不憧憬着美好的生活。荷风徐徐,朝霞满天,映照出的是云南省局(公司)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画卷。
(作者单位:云南楚雄州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