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守金,是一名共产党员,今年80岁,也是重庆武隆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我亲历了武隆烟区烟叶的发展历程。
改革春风——贫瘠山乡显希望
武隆,作为重庆“渝金香”优质烟叶主料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烟历史。回想1976年,当地农民为开辟增收门路,自发从贵州道真县引进烤烟进行试种。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和技术水平有限,这一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武隆县政府着眼于拓宽税源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动烤烟的规模化种植。我从四川资阳市被调来武隆,负责推广烟叶生产技术。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当年推广种植的4817亩烤烟,收购烟叶6065担,实现烟农收入36.9万元,户均收入120元,为地方财政上缴税金30万元。

20纪80年代初,李守金在武隆烟田里劳作的场景
种烟的甜头让政府看到了希望。武隆县政府开始把烤烟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伴着烟草产业的快速发展,1983年11月15日,原武隆县局(公司)正式从原供销社代购代销中分离出来,开启了这场以烟草产业为核心的“绿色革命”。
初创岁月——汗水谱写创业歌
在创业之初,我们单位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办公室,没有资金,技术匮乏,连一辆生产用车都没有。那时的武隆,只有319国道和乌江河可以通往外界,整个地区7个片区46个乡镇无水、无电、无路,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初次尝试烟叶生产的艰难。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下,武隆的创业者们发扬“不计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这“五千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也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隆烟区连续3年蝉联“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户均收入从发展之初不足200元到现在10万元的生产水平,并打造出具有重庆山地特色的“武崚天香”烟叶子品牌。
植根黄土——科技兴烟结硕果
我作为一名从外地“挖”过来的科技工作者,目睹了武隆山区的贫穷与落后,深感使命重大。立志要运用所学的农技知识,彻底改变这一切。
最初,武隆的烟叶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种播是裸种靠人工播撒,难以把握好均匀密度;移栽就是从苗床上取出原苗进行直接栽种,成活率较低;烟叶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烟农种什么就留什么;烤房耗能大、耗时长,稍有不慎便导致烟叶质量问题。每当春天来临,农民们要么赶牛耕地,要么负重进城运送肥料和煤炭。真正体现了那句话:“这‘金叶子’完全是苦磨出来的。”

李守金研制的武烟1型烤房
针对当初品种杂乱低劣的现状,我将资阳种植的“红花大金元”,与当时武隆主推的“G28”进行良繁交杂,培育出叶片多、产量高的资武交杂“82-85”新品种,为武隆推广良种种植迈出第一步。在指导烘烤中,我根据高山地区的气温差异,探索出“低温开窗慢变黄,边排湿边变黄”的烘烤方法,并将原烤房用泥土坯做火笼管改为用水泥板,研究发明了升温快又节能的平走式烤房,之后与科技人员一道又研制推出WY-1型和WY-2型烤房,使杂色烟的比例从20%下降到10%以下,年增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在播种技术上,初期我尝试使用土方法,将地木灰掺入种子中,虽比裸种播撒有所改进,但仍难以解决种植均匀度的问题。1994年,武隆区局(分公司)组织科技人员赴云南楚雄烟区学习取经,回来后我们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的白沙泥作为丸粒包衣材料,成功研制出包衣种,极大提高了育苗播种质量,累计降低投入成本50万元,就连当时泸州、叙永等多个烟区都来购买我们的种子。
后来,我与科技人员一道,积极运用引进新技术、新科技,大胆地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了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科技兴烟之花。自主创新的良种培育、节能烤房、包衣种、半株式烘烤等多项科研成果,曾先后3次被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评为“科技创新奖”,有力推动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喜看今朝——烟区变化展新颜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武隆区局(分公司)组织开展的离退休老党员“走烟区、看发展”活动中,我又一次走进武隆最早在1982年发展烟叶的燎原之地,让我切身感受到烟草行业在这改革开放40多年里的沧桑巨变。

如今,李守金仍对工作充满热情
在漫长的岁月里,武隆烟区见证了耕作从昔日“黄牛耕作”变“机械耕作”,育苗从“分户自育”变“集中育苗”,烤房从“单个土坯房”变“集群环保房”,交售从“人力背运”变“机械运输”,收购从“把头传统收购”变“散叶原收原调”,付款从“手工结算”变“电子结算”,烟村从“贫困村”变“富裕村”。
武隆烟区借助烤烟经济的初步原始积累,大力改善了交通、通讯、能源、教学等基础条件,兴建了旅游、水电、林业、畜牧等产业,改写了“好个武隆县,衙门像猪圈”的历史,抒写了“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烟叶产业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培育,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每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超过1.5亿元,并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如今,行走在武隆烟区,只见那崇山峻岭间的一条条公路,那颇具现代气息的一幢幢农房,那横跨乌江河畔的一座座虹桥,那田间地头闪烁金光的一口口烟水池,那山坳间折射着现代农业的一座座育苗大棚和烘烤工场,都是烟草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最好见证。
(李守金口述 陈庆发整理 作者及供图单位:重庆武隆区局<分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