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玉琴(中)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 /云南省局 供图
郭玉琴,党的二十大代表,彝族,现任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木城乡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9年9月被保山市授予“扶贫工作标兵”,201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以怒江为界,海拔1780米,云南省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中部的老满坡村南至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北至亮山林场,距县城147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彝族、傈僳族、汉族等7个民族。
曾经,老满坡村的村民大多围着田地打转,经济收入微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是一个深度贫困的边境村。2017年前,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不畅,村民出行非常困难,300户农户中就有1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我们老满坡村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体现,以烟叶为主导产业引路,如今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居住的房屋也旧貌换新颜,民族节日的文化活动也丰富了起来。”郭玉琴难掩喜悦之情。
烤烟一直是木城乡的支柱产业,但在老满坡村之前不是。
“我1997年嫁到老满坡村,先后在村里任文书、村委会副主任、村监委会主任。从2016年担任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2021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初到时,发现老满坡传统的农耕作物就是玉米,经济收入渠道窄。传统种植和养殖业勉强解决吃饱穿暖,没有宽裕的收入,也难找到其他致富途径。看到那么多村镇都脱贫致富过上了好生活,群众不急我着急啊。”郭玉琴回忆。
“老满坡村当时有少部分农户种植烤烟,由于技术等原因,收入不丰,当时被很多人忽略。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打基础的产业,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通群众的工作,积极引导。”郭玉琴接着说道。
村委会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察看适合种植烟叶的地块、帮助农户解决有地块无劳力、有劳力无地块的实际问题,动员农户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以点带面、以面连片,不断推动烟叶产业规模化发展。
烤烟种植期间,他们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地提醒、督促村民按节令、按技术规范种植,手把手地教授烘烤技巧,每年老满坡村的交烟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2000年起,由农科员直接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成立了甘蔗、烤烟、香料烟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负责处理该三项产业发展具体工作。
“一步一步点燃激情,种下希望,口袋里逐渐有了可支配的经济,群众就开始将土基房变成水泥平房,购买电视机,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幸福。”郭玉琴感慨道。
近年来,木城乡积极探索“粮田烟田共建、基础设施共享、种植主体共育、生产技术共构、多元产业共融”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烟草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有了产业基础和创业激情,再发展甘蔗、咖啡、坚果、芒果、生猪养殖、黄山羊、蜜蜂等为辅的特色产业就容易多了,群众主动学技术,积极了解市场信息。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2023年就达13433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郭玉琴说。
烟叶舞起了老满坡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其他产业和民族文化也随之起舞,而这些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这个小村庄的生动实践。
老满坡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节庆活动,定期参加、举办彝族火把节和傈僳族阔时节,开展“上刀杆”“下火海”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活动,还组织开展了独具村民小组特色的“二月八”晚会、春节联欢晚会等。
“物质享受的粮食保障了,‘钱袋子’充盈了,民族文化也随之繁荣。”郭玉琴希望烟叶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有更好的品种、更新的技术给予烟农,促进烟叶高质量发展,帮助烟农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云南省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