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五彩斑斓,在农村的田野上,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时序更替,岁月流金。近期,安徽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乡村振兴专题采访组走进了芜湖市局(公司)帮扶村——无为市十里墩镇社令村。

芜湖市局(公司)组织志愿者帮忙采摘青梅
“何大哥,你不在北京干事了吗?”采访组中的蒋晓红,刚进入青梅园基地,一眼就认出了他10年前在社令村挂职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时帮扶过的贫困户何忠兵,他正在青梅园内修剪枯枝提前做好冬季封园准备工作。
“咦,蒋书记!你回来啦?太好了!我有好多年没见你了,我前段时间还跟新派来的彭书记询问你的近况呢!”何忠兵激动地答道。
“这么久不见你还记得我啊?”蒋晓红笑道。
“社令村200多贫困户,你现在都还能对得上号,我们可就一个蒋书记,怎么会记不得你呢?”何忠兵打趣道。
原来,2014年到2024年这10年间,芜湖市局(公司)先后向社令村派出3名驻村干部进行驻村帮扶,蒋晓红便是第一任驻村干部。如何让这200多户贫困户脱贫,是摆在蒋晓红面前的最大难题,他通过仔细调查研究,发现这里日照时间相对较长,适宜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但是,当他怀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去贫困户家介绍光伏发电如何能为其增收时,得到的却是不解和嘲讽。项目确定后,他到贫困户张克余家走访,当他介绍是代表市烟草局来村挂职帮助他们脱贫时,张克余突然发火道:“你们下来不就是镀金的吗,到时拍屁股就走了,都是面子工程……”此时的他尴尬至极。直到他4个月内走访了200多户贫困户,在任期内采取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和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创收,极大改善了贫困村民的生活,这才受到了全村的赞誉。
何忠兵便是他帮扶的200多个脱贫户之一。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去拜访时,正值年关,蒋晓红看到其不但家徒四壁,而且破屋飘摇,在申请危房改造不成后,他介绍何忠兵到其北京亲戚公司做瓦匠小工,帮他把田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争取最高价。就这样,没几年,何忠兵就把危房改造了,建成了三间平房,也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何忠兵不能再胜任工地上的工作了,配偶又因病没有劳动能力,他不得不又回到村子里。回村后,他心想,这没有工作,坐吃山空可不是办法啊,于是就到社令村党群服务中心,咨询是否有相关帮扶政策。
如何让脱贫户不返贫?这也是芜湖市局(公司)派驻第二任驻村干部张启炳的最大难题。
“社令村地处花渡河边汊地段,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经过我多方考察,我认为我们村可以尝试种植青梅,资金方面,我可以向芜湖市局(公司)党组汇报和争取,所有工作我全权负责。”彼时的第二任驻村干部张启炳正在和村“两委”汇报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大项目”。村“两委”同意这一项目,从选地、采购树苗、施肥打药、寻找销路等都是张启炳一手操办,并且得到了芜湖市局的定向资金帮扶,这片青梅园就是他的“孩子”。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用东奔西走,不但能贴补家用,还能照顾家属,真是两全其美!”何忠兵说罢,嘴上难掩幸福的笑容。
“2021年春季,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田地大量闲置。今年,这百余亩的青梅已经是第三年大丰收了,每年产量是1200斤/亩,按照4元/斤测算,青梅种植收入已达29万余元,而且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余人。”社令村党支部书记杨其斌表示。

实地走访社令村葡萄种植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何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顺着青梅园的方向,带领采访组实地走访的第三任驻村干部彭水兵指着已经平整好的土地介绍道:“除了已经建成的青梅园外,我们正在搞羊肚菌、花生芽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羊肚菌大棚预计今年11月份能建成投产,我带你们去看看。”说话间来到花生芽培育房,彭水兵一边向我们现场演示培育机器的操作过程一边说:“不久的将来,社令村的花生芽种植产业也将形成规模,帮助社令村创富增收,农民的日子可就更好过了。”
在采访组离开社令村途中,必须经过一座略显狭窄的小桥,望向车窗外的蒋晓红感怀道:“这个桥10年前,我每天都经过这里,10年后还是这样,沧桑的是历史,年轻的是精神。一晃眼,10年都过去了,变化的是村民们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和不断鼓起的荷包,不变的是村民们对我们还是那么的热情和信任。”“蒋书记,那你可得赶紧多走几趟这个小桥,这个桥太窄了,人和车都要走这座桥,过年期间常常产生拥堵,也不够安全,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市局的资助下,我们计划在年前就把这小桥重新扩建喽。”彭水兵说道。
采访结束,已是中午时分,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垄垄土地被青梅树覆盖遮蔽,村民们有的还在田间地头劳作,有的则在家门口端起了饭碗,还有的已经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了起来,大人孩童脸上无不洋溢着富足与幸福。
(作者及供图单位:安徽芜湖市局<公司>)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