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来风,气象万千。行走于安徽皖南的广袤烟区,只见一幅幅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万亩烟田翻滚着绿色的波浪,泥巴路变成了机耕路,水渠穿村而过,塘坝水清见底,烤房整齐划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日渐兴旺。这是安徽烟草工商联手倾情打造“焦甜香”特色烟叶品牌结出的硕果,更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用担当书写的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

张萍 图
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南烟叶公司”)自2004年底诞生之日起,就格外引人注目。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15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15年,春华秋实,砥砺奋进;15年,亮点频现,星光熠熠。
让我们重新走进皖南“焦甜香”特色烟叶诞生的地方。
初生:最喜那缕“焦甜香”
“焦甜香”是安徽皖南烟区的特有风格。因产量较少,皖南烟叶很长时间“深在闺中无人知”。21世纪初,各烟叶产区纷纷引进种植津巴布韦优质烟叶,以实现国际高档烟叶国产化。2002年,安徽烟草从皖南开始,依靠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与津巴布韦极为相似的沙壤土、温湿度等自然条件,精心培育中国的焦甜香烟叶。
2003年,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上,对来自国内外的32个国际型优质烟叶样品进行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评价。皖南烟叶以其独特的原料风格获得与会专家的认可,并以84.5分的高分脱颖而出,位居榜首。这种风格,原以津巴布韦的烟叶为典型代表,因其香气浓醇馥郁、亦焦亦甜,体现为甜花香、酒香和焦香、木香等多种香气的对立统一,故被命名为“焦甜香”。

专业化服务队员在采收烟叶 张萍 图
2004年底,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推进“北烟南移”发展战略,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宣城、芜湖和黄山三地市的烟叶生产从商业公司中剥离出来,成立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
自那一刻起,“焦甜香”烟叶就成为牵起安徽烟草工商双方的一条红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皖南烟叶公司会同卷烟工业企业研究特色原料关键技术,开展“焦甜香”特色烟叶原料土壤选择与改良、差异化施肥技术和烘烤调制等相关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形成了“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栽培保障特色”的技术路线,构建“焦甜香”特色原料技术体系。
如今,皖南“焦甜香”特色烟叶生产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进而开创“一片天”。
惊艳:“焦甜”一出百家求
量变到质变需要漫长的过程。如果以时间的轴线来概括,大概每隔五年就是“焦甜香”烟叶品牌的一次跨越式成长。
在“焦甜香”烟叶品牌初创的五年(2005年至2010年),皖南烟叶公司基本探明皖南烟叶“焦甜香”风格的形成机理,形成一整套“焦甜香”特色烟叶开发技术体系,并实现“焦甜香”烟叶的规模化开发。2009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北京组织10名专家对皖南烟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与会专家一致肯定皖南烟叶的“焦甜香”特色烟叶风格。当年6月,全国浓香型烟叶开发工作座谈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对“焦甜香”烟叶需求特点、发展方向、适宜生态环境、品种及栽培技术等问题进行明确,这也标志着“焦甜香”烟叶品牌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专业化服务队员在田间作业 张萍 图
2011年至2015年,“焦甜香”烟叶与“焦甜香”品类卷烟相辅相成,迈出走向省外市场的坚实步伐。因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烟叶最初销售仅仅局限于省内市场。2011年3月,全国评烟委员会委员在北京对2010年全国典型产区浓香、清香和中间香型及4个品种试验烟叶样品进行了感官评吸评价,继2003年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之后,皖南烟叶公司选送的“云烟87”样品再获浓香型烟叶质量评比第一名。皖南烟叶南岭生态区焦甜醇甜香型,这一风格特征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自此,皖南“焦甜香”烟叶品牌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全国各大卷烟工业企业纷纷向皖南烟区伸出橄榄枝。
2012年是皖南烟叶人值得纪念的一年。8月,“黄山”品牌发展座谈会召开,“黄山”焦甜香系列新品亮相。皖南“焦甜香”特色烟叶在省内卷烟工业企业卷烟配方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一种烟叶特色香韵,到一种产品特色风格,再到一个卷烟特色品类的全面升级。同样在这一年,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皖南烟叶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共同签订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皖南烟区正式跻身“中华”品牌原料基地单元。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皖南烟叶人不断苦练内功,扎实提高烟叶质量,用满满的诚意,回报各卷烟工业客户的信任与厚爱,并形成了与上海、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及江苏等地卷烟工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关系。
成长:年华正好当有为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近年来,皖南烟叶公司坚持以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市场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以“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研究与推广”重大项目攻关为抓手,以做优做强烟叶主业为根本,不断挖掘烟叶生产发展潜力,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通过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努力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千方百计促进烟农持续稳定增收。
“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规模,有需求才会有订单。烟叶质量足够好、数量足够准、结构足够高,烟农才能有钱赚,烟区才能长期稳定发展。”皖南烟叶公司总经理徐海清这样说。
为落实订单生产,精准对接工业需求,皖南烟叶公司积极征求各卷烟工业企业的烟叶使用反馈意见,努力寻找提高烟叶质量的突破口。同时,借助烟叶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单位的帮助下,系统分析近年来烟叶生产各环节数据,找出影响烟叶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实施工业企业青睐的“中棵烟”栽培技术。针对不同工业企业的不同配方需求,皖南烟叶公司提供差异化服务及定制化技术。例如,在郎川河“中华”原料基地单元,恢复种植香气量足的“云烟87”品种;在青弋江“白沙”原料基地单元,推广烟叶定制化生产技术;在华阳河“黄山”特色烟叶基地单元,深入推进精品特色烟叶开发等。
烟叶生产的提质增效,离不开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皖南烟叶公司在挖掘生态环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全面推广精准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揭膜培土、三次采烤与烤房温湿度自动监测、绿色专业化植保等重点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各环节的用工成本。为保障技术路线能够落实到位,将技术和劳务开发成专业化服务产品,实现技术的标准化。
在品种培育方面,皖南烟叶公司除恢复种植“云烟87”品种外,还试验种植31个新品种,筛选出耐低温、高光效的优质烤烟品种“中川208”。同时,加强品种筛选与良法配套研究推广,为彰显特色风格提供良好的遗传背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户均规模接近百亩的情况下,皖南烟叶公司着力打造“订单生产、全程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智慧农业、职业烟农队伍、全托式专业化服务”“六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示范田,重点开展示范田生产管理与维护、全程绿色生产集成示范、全程机械化研究三项工作。分别试制并验证了中型起垄覆膜施肥一体机、中型移栽浇水一体机、中型揭膜培土机、小型起垄施肥机、小型覆膜机等10种样机,完成第一代打顶采收作业管理机的试制。着眼未来,皖南烟叶公司还结合皖南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突出抓好采收、打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引进研发,完善机械作业标准,推进全程机械化与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化。
与此同时,烟叶信息化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持续做好智慧农业总体设计,加强各类信息模型基础资料的储备,探索将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到农机精准作业、水肥一体化、烘烤大服务、烟叶自动分级、成熟度判定等方面。设计研发烟叶智能分级机,等级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0%,显著提升分级效率。
从初生到成长,皖南烟叶人用15年的时间,精心浇灌着这株烟叶,呵护它的成长,终于“闻得一缕‘焦甜香’,引来彩蝶翩翩舞”。
潮起长三角,扬帆正当时。如今,推动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持续增强服务“黄山”“中华”等卷烟品牌的优质原料保障能力的目标更加清晰,“担责任、提素能、转作风”的要求已经明确,“规模种植、田间设施、关键设备、生产技术、职业烟农、专业服务、绿色生产、管理高效、素能提升”的行动方案更加具体。展望未来,皖南“焦甜香”特色烟叶的发展将更加夺目。
(通讯员单位:皖南烟叶公司)
(责编:李可)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