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叫李八七,今年73岁。1958年,毛主席视察襄城时曾勉励我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我做到了!”
在襄城县,李八七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八七原名李深义,1958年8月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到襄城县视察,在休息间隙接见了一群小学生,李深义是其中之一。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经历,李深义改名李八七。
“那一年我10岁,大概上午10点多钟,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毛主席好’‘毛主席万岁’的阵阵欢呼。声音越来越近,我们想,可能真的是毛主席来了!老师立即取下教室里毛主席画像下面手工做的大红花,带领我们跑出了教室。”今年73岁的李八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李八七老人回忆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 姜昊楠 图
“见到毛主席后,我和其他两位同学都向毛主席敬礼问好,并献上大红花。毛主席握着我们的手,和蔼地笑了。毛主席注意到我胳膊下夹着的课本,示意我拿给他看。我当时只顾激动,没有反应过来,经别人提醒,连忙把书本递过去。毛主席翻看了我的课本,一边看一边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我都一一回答。毛主席笑着把课本还给了我,亲切地嘱咐我‘要好好学习’。随后,他向随行的省、地、县干部说,这些孩子大的有十来岁,小的不过六七岁,‘赶英超美’的事,将来就靠他们了。”李八七回忆道。
1979年,参军14年的李八七从部队转业,先后任襄城县城关乡武装部干事、武装部部长,1989年至1999年在襄城县最大的种烟乡王洛乡任副乡长、副书记、乡人大主席。任职期间,李八七大力推动当地烟叶发展,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退休多年的李八七有了新工作,到新落成的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担任名誉馆长。
“我这一生,始终都在践行毛主席的嘱托,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如果能看到被他赞誉过的‘烟叶王国’有今天的发展成绩,也应该会很欣慰。”凝望着纪念馆对面“八七广场”上屹立的毛主席镀金雕像,李八七动情地说。
(二)
“我叫龚社妮,今年68岁。我种了大半辈子烟,如今又把这份事业传给儿子。这一片金叶子,托起了我们全家几代人的幸福生活!”
襄城县1913年始种烤烟,是中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烟叶总产量一度占全省、全国烟叶总产量的15.98%和6%。在襄城县汾陈镇双楼张村,68岁的龚社妮就让笔者见识了什么叫烟叶老区的历史积淀。
“我16岁就跟着爷爷烧炕烤烟了。那时候还是土炕,上面是烟叶,下面隔着土坯用煤烧,晚上不敢睡,得不停地看火。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爷爷为了把熔在一块儿的煤撬开,一不小心戳透了火垄,结果一炕快要出炕的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全烧没了!”

龚社妮将自己的烟叶种植技术教授给儿子 姜昊楠 图
龚社妮说的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农村还实行集体经济,爷爷是烤烟能手,祖孙俩都靠帮助生产队烤烟挣工分。
受家庭环境影响,龚社妮跟烟叶的感情很深,她一辈子都在跟烟叶打交道。用她自己的话说,许昌烟区多位烟叶方面在职在岗的“专家型”领导,刚毕业的时候就是在她家的烟田里进行的岗前实践。
在龚社妮家里,有她获得的厚厚一摞荣誉证书:“许昌市劳动模范”“襄城县劳动模范”“烟叶科技示范户”“先进女能手”等荣誉,记录着她曾经的付出和成绩。
60岁那年,龚社妮光荣“退休”,把种烟事业传到儿子手里。“我自己在烟田里摸爬了半辈子,再怎么说也是个‘土专家’,把孩子教会养活他们一家人,对我来说不在话下。”
这几年,儿子的烟种得越来越好,先后买了农用三轮车、面包车、小轿车,两个孙子孙女也先后上了中小学。
“去年他种了40亩烟挣了8万块,今年种了80亩,收成应该比去年更好!”龚社妮笑着说。
笑容里,充满了自信,写满了知足。
(三)
“我叫殷阳阳,我和烟草公司领导有个约定,我不但要自己种好烟,还要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我做到了!”
从襄城县汾陈镇双楼张村往北20公里,是同属于许昌烟区的禹州市张得镇,与襄城烟区相比,这里种烟历史要短得多,家住张得镇大张村的殷阳阳就是最近几年才崛起的一名“新农人”。
“我是真心喜欢种烟,真心感谢烟草公司带我走上了这条致富路。说起来,我跟我们禹州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王局长还有一个约定。”殷阳阳说。
殷阳阳今年刚刚32岁,与烟叶结缘已近十年光景。更早之前,他是一个辗转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之间打工谋生的打工仔。因为没有学历和技术,工作并不顺利。

殷阳阳在查看烟叶长势 姜昊楠 图
“从2012年开始,用媳妇的嫁妆和东拼西凑借来的钱租了几十亩地尝试种烟叶。刚开始因为不懂技术,也走了不少弯路,后来烟草公司主动上门服务,我也虚心向技术员请教,总算一步步走上了正轨。”殷阳阳说。
“2015年春天,我正在地里干活儿,一个人走过来,说我的技术要领不对,还手把手教我正确的操作规程,临走又要了我的姓名电话,经常在电话里远程指导。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他是许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王科长,把我激动得不行!”殷阳阳说。殷阳阳口中的王科长叫王维超,2018年,王维超调任禹州市局(分公司)任局长(经理)。
殷阳阳是个做事特别认真又特别能吃苦的年轻人,大到烟草行业关于烟叶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小到烟叶技术员传授的各项操作规范,他都能认真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烟叶生产过程中积极实践。
2015年,禹州烟区开始在烟叶生产中推广“上部4-6片烟叶一次性成熟采烤”技术。在其他烟农还心有疑虑、保持观望的情况下,殷阳阳率先参与,主动承担试点任务,严格按照烟草部门规定的田管、留叶、采收、烘烤、分拣等各项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当年实现亩均增收500多元。
2019年,河南省加快推进烟叶生产方式变革研究和探索,禹州市张得镇成为全省唯一试点,殷阳阳再次承担试点任务,在土地流转、集中种植、规模生产、轮作倒茬、机械服务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今年,他通过烟田轮作倒茬种植菠菜,不但自己增收7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近200个家庭通过务工增收50多万元。
如今,殷阳阳常年流转土地面积1500亩左右,通过小麦、菠菜、烟叶规模化种植,帮助近百名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机会,几十个家庭的生活因此改善。殷阳阳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弟弟、妻弟买了新房新车,帮助姐姐、父母开了超市和洗浴中心,带动整个大家庭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些年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烟草公司的帮助,尤其是王局长,隔三岔五来地里转转、看看、唠唠,帮助解决实际难题。有次想请他吃顿饭,他很严肃地跟我说,服务好烟农是他的本分,种好烟叶是我的本分,我用心把烟种好、带领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感谢,这就成了我们的约定。”殷阳阳笑着说。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市局<公司>)
(杂志编辑:陈慧芳)
编辑:吕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