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种植烟叶27.8万亩,收购烟叶80.77万担。这一年,全县实现烟叶产量、烟农售烟收入、烟叶税、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户均售烟收入、亩均收入“七个增长”,1.68万户烟农户均售烟收入8.13万元。不仅为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劲活力,也翻开了会东烟草高质量发展新的一页。
老烟农,新气象
随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会东种烟区域逐渐向种植意愿强,种植技术好的地区调整转移,这为姜州镇民权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民权村的资深烟农孙发兵,种烟已经20多个年头。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烟叶种植计划,早年孙发兵种了几亩烟,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作为烟区转移的直接受益者,2020年,孙发兵种烟年收入12万元以上,占家庭总收入的90%。家里还养了几十只黑山羊,通过实施“烟草畜”种养业循环发展模式,孙发兵实现了多途径增收。
一家6口人,父母身体硬朗,老两口还能帮着孙发兵夫妻一起管理烟叶,这让孙发兵更有了底气。2021年,孙发兵铆足干劲,在烟叶种植上继续发力,实现了增收致富。
“忙的时候就请几个劳动力,今年种烟收入近38万元,除去人工、物资等成本,纯收入应该有16万元以上。”孙发兵说。
通过产业带动烟农持续增收,民权村成为了烟叶产业“稳规模、稳增收”的重要阵地之一。

烟农交售烟叶 夏文明 摄
民权村六社村民张华林,依托烟叶产业,也造就了一个安稳富足的小康之家。2015年,张华林用多年种烟攒下的钱修了一栋乡村别墅,两楼一底的楼房使用面积近600平方米,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衣食充裕,日子安稳和乐,这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修房子花了六七十万,儿子在成都上大学每个月也要两千左右的生活费,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能把烟种好、卖好,我就心满意足了。”张华林介绍,烟站技术服务到位,烟叶收购也公开透明,这些都给了他种烟的信心。
据统计,2021年,民权村烟农种烟收入达1877.33万元,户均收入11.52万元。民权村的烟农,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烟区,新作为
会东县作为全州、全省优质烟叶核心产区,老龄化烟农居多,逐年退出了农业劳动。同时,软籽石榴、蓝莓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使部分区域烟农可替代产业增多。为此,会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把稳定规模作为第一要务,提出“全员烟叶”理念,在“稳”字上下足功夫。
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职工人均分配3至5户联系户,每季度对联系烟农开展一次走访活动;烟站烟技员每人每月走访烟农10户,做实“与烟农交心谈心、宣传行业政策、了解烟农需求”三件事。
“目前走访了烟农1.6万户左右,占烟农总户数的95%以上。在稳定烟农队伍方面,全公司上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烟叶科科长钟子正介绍。
全体职工通过电话、微信、宣传单等方式,在烟叶生产各个阶段,大力宣传烟叶价格、物资款奖补、烟叶收购及高纯度下限收购等利好政策。
“今年以来累计召开不同规模的群众会2500余场次,参会烟农1.5万人次,通过宣传引导,确保烟叶种植面积落到实处。”钟子正说。
同时,会东县局(分公司)通过建立烟农数据库,了解农户家庭人口、劳动力、收入、土地、基础设施、种烟意愿、需求等情况,进一步摸清产业发展家底。

会东县民权村新貌 李益民 摄
另一方面,县局(分公司)大力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技术7万亩,为烟农节约成本133万元,计划再用3年时间,实现膜下小苗移栽面积80%以上;在山地烟实用小农机研发推广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机耕起垄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减轻烟农负担。此外,持续巩固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以烟叶种植为核心,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多元发展新模式。仅“烟草畜”种养业循环发展一项,全县烟田中近半种植了光叶紫花苕,按照每亩光叶紫花苕可养5只羊计算,可满足65万只羊的草料供应,基本接近全县黑山羊存栏量。
打牢基础,练好内功,方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在推进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会东烟草一步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编辑:邢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