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审计。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运行的维护者、风险防范的监控者和战略执行的保障者。那么,审计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四个导向”,以高质量审计确保企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战略导向,高站位认识审计工作
认识审计工作,要坚持战略导向,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应尽之责和应有担当。
把准新定位。国家审计署11号令出台后,内部审计有较大改变,强调党的领导,提升目标,拓宽范围,拓展职能,强化独立性和问题整改,为审计高质量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原则。
理解新体制。随着国家审计署管理职责的改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的部分监督职责划入国家审计署,构建了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谋划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企业治理能力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需要。
担当新使命。新时代赋予审计新使命。要坚持依法审计、依规审计,不断延伸审计触角,消除监督盲区,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及时扫雷、排雷,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发现审计问题线索
发现审计问题线索,就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揭示在“权”“钱”“事”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铲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紧扣“权”,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要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存量大的重点部门(单位),掌握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关键岗位,管理重点项目、分配及使用重点资金的部门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检查,深入查找以权谋私、以权谋利行为,切实做到依法用权、阳光用权、廉洁用权。
紧盯“钱”,进一步规范经济活动。要抓好工程项目建设、物资和服务采购、惠农补贴等资金使用的数据分析,锁定资金源头、跟踪资金流向,通过资金流向发现资金在支付、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追查问题资金涉及人员、核查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保障资金安全。
聚焦“事”,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秩序。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国家局、省局各项重点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目标的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变通、打折扣的行为,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坚持目标导向,多维度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切实守好审计质量“生命线”。
持续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建立健全党领导审计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确保审计工作方向正确。
持续提高发现问题能力。扎实的审计业务能力、良好的个人素质、恰当的工作方法是发现问题的保障。要掌握审计基础知识,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积累审计工作经验,锻炼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涵养政治素养和个人素质,以思维方式变革推动形成科学工作方法,切实找准问题线索。
持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应该查出的问题而没有查出是失职”的理念,增强对企业决策、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内审业务外包等各类风险的预见性和时效性,及时揭示和反映苗头性问题,以审计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持续提升审计队伍素质。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在政治方向上,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在业务能力上,做到“干一行、精一行”,在作风形象上,做到率先垂范,着力打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坚持结果导向,高标准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审计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发现和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精准定位,增强整改意识。准确把握审计新形势、新要求,深刻领会党对加强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精准明责,促进整改联动。明确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主体责任、主体责任部门与责任人。坚持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各负其责,形成整改合力。
精准施策,健全整改机制。从实效出发,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机制,完善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追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审计整改跟踪督查、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制度,确保整改工作有规定可依,有制度可循。
精准发力,推动整改到位。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做法,深挖问题根源,做到反复“照镜子”,反复“回头看”,最终达到既“治已病”,又“防未病”的目的。
精准问责,提升整改效果。加强审计成果运用,落实审计结果问责,对审计整改落实不力、整改不及时或主观故意不整改而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跳出“前整后犯、边整边犯、屡整屡犯”的怪圈,以问责倒逼审计整改见实效。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