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美,在于巍峨高耸;水之美,在于柔和澎湃;人之美,在于如画瑰丽。如素描,朴素而不失真实,简约而不失内涵;如油画,绚丽而不失层次,丰富而不失随和;如国画,壮阔而不失细腻,雄伟而不失意境。
佘永明,全国烟草行业“最美物流人”,他以艰苦奋斗为“笔”,在工作一线的“纸”上,用30年时间,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30年,他将全部的青春热血奉献于他热爱的分拣工作中,守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奉献,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静静地点缀着陕西铜川烟草这个温馨的家园。
素描般淡雅——质朴为人,踏实做事,甘于奉献
一身蓝色的工服,一件黑色的背心,一条发黄的毛巾,一条隆隆作响的分拣线,低头核对订单,抬头取烟归类,转身上线分拣,佘永明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着固定的步骤,在这条工作线上,他一扎身,就是30年。30年,他见证了生产设备的快速发展,也亲历了设备换代的重重难关。
时间拨回到2012年,那一年物流分公司引进全新的分拣设备,如何让这条“铁流水”顺利“流动”起来,成了一个摆在大家面前的难关。“我来试试吧。”当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佘永明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这份职责,主动接受了这项极具挑战的新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设备的学习使用之中,白天泡在生产线现场观摩,跟着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学习,不停地看,不停地问,设备厂家也被他问烦了,问怕了,问服了。晚上待在员工宿舍,看资料,读说明,查知识,那段时间里他“疯狂”般地研习设备知识,以至于同事们看见他都绕着道走,唯恐打扰到他。
或许佘永明自己也不记得,厂房的机械运转声不知多少次惊醒熟睡的麻雀,宿舍楼的灯光不知亮过多少个通宵,职工澡堂不知多少次在深夜传来他沉重的咳嗽声,当然他也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没有回到过远在30公里外的温馨的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由于他这种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他从当初的艰难抉择到现在的独当一面,从当初的“无处下手”到现在的“操作能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赏,更换来了分拣线的稳定、高效运行。
油画般柔雅——荣誉绚烂,不骄不躁,甘于平凡
以色彩绚丽著称的油画,其笔墨深处也透露着清晰的层次感,乍一眼看去光彩夺目,仔细品味,却也能读出隐含的一份平和。
1991年入职以来,佘永明获得的各项奖励、荣誉数不胜数,这些光灿灿的奖牌和沉甸甸荣誉证书,是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最好证明。这其中,分量尤重的当属2015年的“先进工作者”称号。那一年,另一条手工分拣设备改造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手工分拣设备效率低,工作量大,耗时耗力,佘永明在行业“精益求精,大胆改革创新”的号召下,和同事们乘势而为,彼此探讨,提出了“异型烟分拣自动切户”的技改方案,由他任组长,带头开展手工分拣设备的改造升级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项目改造升级过程中,佘永明身先士卒,安装设备,实地测试,分析不足,就像当初他刚接手新设备的时候那样,依旧废寝忘食,忘我拼搏,组员在他这种埋头苦干精神的感染下,各个奋勇,人人争先,整个团队迸发出异乎寻常的战斗力,前后历时4个月一举攻克“异型烟自动切户”这个难关,升级后的分拣线一经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分拣效率由从前的250条/小时提升至1200条/小时左右,效率提升了4.8倍,真正做到了“工作不累,效果翻倍”,同时《异型烟分拣自动切户器研制课题》成功申报陕西省烟草商业系统QC课题二等奖,佘永明个人被评为铜川市2015年度“先进工作者”。“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就是做了自己该做地跟能做的一些小事。”荣誉加身而依旧不改谦虚谨慎的风格,这也是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秘诀。
分拣班组在他的带领下,又先后开展了分拣线超高改造、包装机进烟口改造、分拣线操作台改造、热缩膜手动车改造、异型烟挡烟器改造……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项项成就纷至沓来,分拣班组也在2020年被陕西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授予“梦桃小组式先进班组”。
国画般幽雅——胸怀全局,舍小顾大,甘于付出
从业30年,佘永明给大家的感受是,他对于工作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生命,一年下来,他几乎很少休息,无论春雨夏日,秋霜冬雪,都能在生产一线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即使生病,也不轻易脱离“战线”。尤其是在生产经营的“高峰期”,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每天的工作时长都接近15小时左右,这对于一个“60后”来说,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可即便他明知繁重的工作量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有时甚至连说话的声音也开始沙哑时,他也绝不轻易脱离工作岗位,因为他知道,在特殊的时间里,需要自己肩负更大的责任。“工作是第一位的。”始终是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平凡却掷地有声,简单却铿锵有力。
在工作中,佘永明常常舍己为人,主动把最苦最累的活儿揽给自己,以至于家里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孟新艳一个人的身上,上奉双亲,下伴儿女,虽然也会因生活的“一地鸡毛”而心生烦闷,但她很少在爱人面前显露不满,更不会向他抱怨责备,始终在佘永明身后,默默为他操持着这个家庭。
舍小家,顾大家,言之易,行之难。而能数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地坚持,又是何其难!佘永明也曾说,他最感谢自己的妻子,感谢她的理解与包容,使他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后顾之忧,在生产一线这个广阔空间,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一切。
3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幅“画卷”上,佘永明留下是“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擦去的是“朱门绣户”“功名利禄”。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