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李平悄悄关上门,慌忙洗漱后看了一下时间,已快凌晨一点,他小心翼翼来到孩子房间,看到熟睡的妻儿,疲惫仿佛已不再疲惫,轻轻吻了儿子,回到房间,心里的愧疚令他辗转反侧……
李平是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德昌复烤厂复烤车间烤片段长,因烟叶复烤加工的时间相对集中,工作时间的错位让原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一家三口,有了作息“时差”。不仅是时差,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上,这位父亲也常常缺位,妻子不理解、父母唠叨,孩子也和他产生了感情隔阂。
“‘三班三倒’时间长人也累,白天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刚睡着又饿醒到处找吃的,一到晚上就犯困,特别是几个夜班后,感觉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只有撑到下班,看到早晨那一抹阳光才感觉有点盼头。”“最怕是急倒班,刚上过晚上12点到早上8点的夜班,又得匆忙回家洗漱睡觉,做中班准备,下午3点的闹钟响起时,只有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这不仅是李平个人的经历,也是所有一线倒班人员对之前生产运行模式的共同感受。复烤车间先后尝试过“三班两倒”“三班三倒”模式,但始终没有找到一线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
“三班三倒”虽存在较多问题,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及部分员工思想固化,不愿意改变已推行多个烤季的模式。进入2024烤季,回应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充分调查研究后,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党委聚焦一线员工安全底数和幸福指数,在德昌复烤厂试点运行“四班三倒”生产组织模式,该模式采用四班三运转8小时工作制。
“四班三倒”模式推行之初,人员不变新增一个班组,到了新岗位,胜任不了怎么办?人员调整维修力量减弱怎么办?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怎么办?淡季集中休假时间减少怎么办?“四个怎么办”成为新模式推行的进程中的“四座大山”,让李平等部分一线员工产生了畏难情绪,解决一线员工的“思想包袱”迫在眉睫。
为了消除大家伙的担忧和顾虑,公司党委班子、厂支委班子坚定不移地深化“三我”党建文化,按照“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要求,走出办公室、走进车间、走近员工,轮流担任“解忧员”,与一线员工“结对谈心”,开展倒班模式“投票”,一层层统一思想、一步步化解顾虑,卸下了职工群众的“思想包袱”,不断增强通过改革实现安全变革、组织变革、质量变革的信心和动力,更加坚定了他们贯彻执行好“四班三倒”生产模式的共识。
“不管怎么难,‘四班三倒’能让我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可以在周六早晨陪妻子买菜、做饭,可以在周日下午陪父母吃饭、散步,平时可以安安心心陪孩子睡一个子午觉,所有困难我都愿意克服。”李平笑着跟生产甲班的同事说。
李平在干好岗位工作的同时,主动担当起了甲班的“解忧员”,一边帮助新岗位人员调整心态,适应工作节奏;另一边又当起了师父,负责班组新岗位人员的“传、帮、带、教”,帮助大家快速适应班组建设新要求。在人员和操作不稳定的情况下,他更是化身质量的“把关人”,帮助班组找问题、想办法。“‘四班三倒’以后时间更多、精神更足,帮助新人快速成长,班组的工作质量上来了,我就更轻松了。”李平笑着说道。
“四班三倒”模式下,通过优化工作时间,合理分摊工作强度,保证了员工足够的休息时间,缓解了因生产连轴转导致的人员疲劳,极大地贴合了员工的生活状态,有效防控了职业危害因素,生产加工现场安全性大幅提升。同时,考虑到员工与家人们夜间休息的“同频”,调整深夜班交接班时间,帮助他们更好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新模式运行以来,我们就自主完成了密度仪自动控制改造、风分仓风量测速仪研发等5个小改小革项目,设备故障率始终保持在2%以下,工作状态更佳。”复烤车间主任马越介绍道。“四班三倒”后,员工身体减负、心理减压后,不断激发了创新创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创新工作室”“机电研究室”等群众性创新组织载体,推动群众创新提素能,形成链接一线到管理层透明化全方位创新格局。
“爸爸,明天开家长会,上学期你就没去过我们学校,这次你必须陪我去。”9月开学季,儿子向李平发出了“警告”。
“没问题,今天明天我都休息,下午给你们做好吃的,明天一大早我陪你去学校开家长会,以后我会多陪陪你的。”书房里,李平正埋着头认真地看着书,正在积极准备今年打叶复烤设备操作工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现在休息时间充足了,新人也能独当一面,工作压力得到了缓解,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辅导孩子的作业,工作、家庭能够兼顾,关键是能在家里好好睡个子午觉,我很知足。”这是李平的肺腑之言,也是广大一线倒班人员共同心声。
“四班三倒”模式运行以来,德昌复烤厂日均加工量同比提升1.3%,吨片烟成本费用同比降低2.1%,成品水分变异系数、成品烟碱变异系数等主要生产指标达到行业先进值。在没有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实现了风险隐患更小、生产质效更优、工作状态更佳、群创活力更强,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让一线员工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享受到了工作之余的快乐,是对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诠释。
编辑:陈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