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以来,湖南株洲烟草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在场者的身份、担当者的形象参与脱贫攻坚战,他们甘当新村民,甘为帮扶村日新月异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7以来,株洲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结对帮扶15个贫困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85万元,结对贫困户脱贫497户、1603人,脱贫率达到90.92%,2020年有望全部脱贫。在15个对口扶贫村中,攸县的荫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进驻,让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村容村貌也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产业扶贫 聚力造血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扶贫工作中,株洲烟草扶贫队沉下心去,深入基层,把脉问诊,开出良方,谋长远,因地制宜指导和帮助贫困群众养禽类、种特产等,最终实现他们自身恢复“造血”功能,使贫困户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收入、脱贫解困。

“一开始我还很担心,毕竟自己一没技术二没销路,还好工作队考虑周到,不仅送来蜂苗,又安排技术员手把手指导,还帮我解决了销路问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王建国是荫泉村贫困户,妻子患精神病,儿子创业失败,生活困难重重。2018年,王建国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养了10箱蜜蜂,并在养蜂合作社的指导和帮助下越做越好,生活苦尽甜来。图为扶贫队胡文方与王建国交谈,关心其近期的养蜂情况。

黝黑的皮肤、唇上一排月牙状的胡须、深邃有神的双眼……眼前这位热情幽默的村民叫刘泽明,原本只是一个普通菜农,扶贫队下沉到荫泉村后结合他积极勤快的个人特质给他指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出路——利用山区荒地来发展蔬菜产业,并建立了以刘泽明为法人代表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刘泽明摇身一变成为荫泉村的“蔬菜大王”,西瓜、黄瓜、茄子、辣椒、豆角……如今,刘泽明经营的农产品销往株洲各县市区,他本人也在镇上盖上了新房,成功脱贫奔向小康。

“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引进禽类养殖,今年冬天就会长得肥肥的,卖个好价钱。”村民刘先生高兴地说。为帮助贫困户生产自救,扶贫工作队购置鸡苗、鸭苗、蜂种、水稻种子等种苗,挨家挨户分发到位,鼓励村民们利用有限的土地种田养殖、自食其力,让生活一步步变好。

驻荫泉村扶贫队长胡文方深知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永久牌,他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脱贫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因地制宜。”通过胡文方牵线搭桥,荫泉村与千金药业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合作种植协议,试种了千斤拔、功劳木等7种中药材。
因需施策 精准帮扶
“输血式”扶贫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但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进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帮助修缮灌溉水渠,硬化出行马路,改建居住的危房,让村民种植灌溉更便利,出行更畅通……则是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地方脱贫“战斗力”的先行军。

73岁的刘光华老人是荫泉村的一名五保户,过去一直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老房子每逢雨季必漏水,久而久之便成了危房,像刘光华这样的孤寡老人在荫泉村还有很多,株洲市局(公司)派驻荫泉村第一书记胡文方了解情况后,带领扶贫工作队花费100万元修建了五保户集中安置所,让老人们搬进了新家。新建的安置所每户都有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电视机、冰箱、空调、热水器、抽水马桶等生活电器应有尽有,院子里还设有卫生室,扶贫工作队贴心的置办获得村民赞许。

贫困户刘友良向扶贫工作队反映饮用水浑浊,胡文方现场查看后,发现是水井常年未清理导致的,他当即提出帮助清理水井、安装水泵的解决方案,清理完水井沉积物,安上水泵,接通了水管,装上井盖,村民的饮水问题得到改善。

过去,荫泉村村民环卫意识薄弱,村里基本看不到垃圾桶,垃圾随手扔在路边、田地里。胡文方与村支两委谋划起美丽乡村建设,向村民们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购置垃圾转运车、临时集中收集储存桶和分户垃圾桶,分发并安装到位,还组建起乡村环卫队,选定了垃圾转运人,一系列举措让荫泉村的卫生环境改头换面!

“要致富,先修路”,可荫泉村的泥泞小道每天尘土飞扬。扶贫工作队下沉到荫泉村后,帮助村里把道路硬化(水泥路)。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图为两位村民走在干净悠长的乡间小路上。
以智扶志 终身受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一个惰性的思想在作祟,精神贫困是“慢性病”,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更难治愈。只有引导百姓抛弃固态的迂腐思维,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扶贫号召,带领他们真切实意的干起来,才会真正的脱贫。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扶贫队驻村后,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地面文化建设为契机,把村委会二楼的一间仓库改造成了党员学习室,在室内建设党风廉政文化墙,购置了各类书籍,确保村党支部成员学习、沟通、交流有场所,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促进党建扶贫深入开展。

乡村文化氛围淡是荫泉村的一个棘手问题,扶贫队驻村没多久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村里通过合理利用场地,改建了二十四孝文化墙,弘扬孝道。文化墙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村民。
道路扩宽了,马路水泥硬化了,村里实现了户户通;受损的砖房修复了,旱厕和老式灶台改造了;山塘、水圳得到了修缮,方便了村民种植和生产……驻村扶贫队进驻村里的这些年,荫泉村有了变化,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靓”了,精神生活也水涨船高,扶贫工作队深耕荫泉村,让村里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和劲头。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