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寒露至,清晨下起小雨,天气转凉,虽正处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之际,但完全掩盖不住烟叶收购的火热情怀。
“微机号532627…… 第一框,中桔二,73.9公斤;第二框,中桔三, 71.9公斤……”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珠琳烟站,烟农熟练地将烤烟抱上分级台,分级员、定级员、过磅员、推车员、堆码员等各工种有序忙碌着,仓库内外依然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请你评价一下本次服务。”复核员小杨轻声说道。
“肯定是非常满意了嘛!”烟农老张一边笑呵呵的说道,一边按下了“非常满意”键。
“小姑娘,帮我看一下卖了多少钱,卖了多少合同?我眼睛不好使,看不清。”老张恳切的说道。
“卖了三万一千九百多块钱,合同卖了一千零六公斤。”复核员回答道。
“哦,今年烟好,家里还有8炉。”老张低声说道,便在本子上歪歪扭扭的记上了日期、重量和金额。
“张老板,卖了多少钱?可以换辆小车了吧!”旁人询问道。
面对旁人投来的羡慕眼光老张看了看手中的收购清单回答道:“不多,才3万块钱,换车么还要再卖几次才够。”

老张,名叫张官和,1970年出生在广南县珠琳镇西吉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只是简单地读过几年书,大字不识几个,闯也闯不出去,自然而然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谈起烟叶交售日常,老张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这几年交烟比以前轻松,现在交烟讲究的是纯度,纯度保证了烟就好卖,而且还实行定点定量预约交售,初分指导员会来家里进行烟叶初分指导,帮助预约交售,集中运输车辆会来寨子里装烟,四五家装一车,装好就出发。
到了烟站门口凭证进入,量体温、戴口罩,管理规范,里面的车辆和人员也少、不嘈杂,不像以前自家拉自家的烟,牛车、拖拉机、三轮车到处都是,把整个烟站围得水泄不通像赶街似的,哪像现在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家,效益也比以前好。
据老张介绍,起初还没有烤烟产业的时候,家里种玉米和辣椒,收成还不够过日子,再加上帮人做苦工的话勉强能维持生计,一年到头没有多少结余。
刚开始推广烤烟的时候,政府和烟草部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发动,大部分人家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接触烤烟,自家也种了几亩,没想到的是卖烟收入居然是种玉米和辣椒的两三倍,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之后就一直种植烤烟,种的面积也逐渐增加,烤烟的收入几乎就是全家一年的收入,除了正常的生活之外还可以添置点家具,在当时来说也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现在就更不一样了,烟路修到了地里,水窖、水渠等水源工程让我们也不再缺水,农业机械化程度更高了,种植面积更大了,烤房也更新换代了,“签、耕、种、管、烤、收”都方便,就是规模大了一家人忙不过来得请工,这也算为“稳就业”贡献点微小力量,管理得好的话效益也高,可以盖房、买车。
虽然自己年纪逐渐大了,但能赚一点是一点,至少能为年轻人分担一些,自己记性不好,只能学着拿本子记一下,以后方便算账。
老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油渍满满的本子上清晰地记着:
7月27日,第一炉,456竿,请工8个,640元;8月4日,第二炉,482竿,请工8个,720元…… 8月23日,第六炉,502竿,请工9个,810元……
在老张的账本上详细地记录着每一炉烤烟请工支出及卖烟收入情况。
“今年93亩的烤烟保守估计能卖35万元,除去成本还有个近20万元,先把儿子的婚事办了,年底再买一张皮卡车,进进出出、拉拉东西也方便,如今条件好了,也要开始学着享受一下生活。”言语间,老张脸上满是欣喜。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