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有检查卧式密集式烤房燃烧机保养情况 /邓楚瑜 摄
“18号烤房的燃烧机进料过快,检查一下送料系统。”“57号烤房的温湿度匹配不均衡,看看是不是控制仪出了问题。”“文笔村几户烟农送来的鲜烟叶有些抢青,打电话提醒片区技术员重点关注。”……
身穿一套迷彩服,挽着手袖,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初见王树有时,他正忙里忙外地指挥着烟叶烘烤专业队的19名队员,精心照管着汪塘村烟叶烘烤工场的130座卧式密集式烤房。这130座烤房最大可烤面积覆盖2000亩烤烟,一炉同时烘烤的烟叶,价值近百万元。因此,烘烤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王树有今年51岁,种植烤烟20多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虹溪镇烟农合作社烟叶烘烤服务专业队队长。这样的“大场面”,对于有着14年烟叶烘烤指导工作经验的他来说,不是问题。
无论是传统烤房,还是目前大范围推广的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的卧式密集式烤房,王树有都能轻松驾驭。经他指导烘烤的烟叶,“黄烟率”“烘烤损失率”等衡量烟叶烘烤效果的关键指标均能较好控制在合理区间,是当地种植烤烟的乡亲们公认的烘烤高手。
“在我父亲这辈的时候,家里就开始种植烤烟,几十年下来,各种类型的烤房我都用过,不同的烟叶我也烤过,不过是总结到了一些经验。”提及王树有的烘烤技术,这位憨厚耿直的汉子谦虚地说。
王树有和烟叶烘烤颇有缘分。2007年,因两个年幼的儿子、年迈的父母需要人照顾,王树有结束了长达8年的外出打工经历,回到了老家,重新种上了烤烟。这年6月,得知昔日的烘烤能手回来的消息后,当地烟草部门聘请他为烘烤季节的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80余户烟农的烟叶烘烤。
从2007年到2013年,每年一到烟叶烘烤季节,王树有便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骑着摩托车奔走于所负责的片区,悉心指导乡亲们烘烤烟叶,尽最大努力提高“黄烟率”,降低烘烤损失率,让大伙儿有更多种烟收益。那几年,当地烟草部门每年都组织烘烤能手开展技术培训,这让王树有的烘烤水平更进了一步。
2014年,虹溪镇种烟的乡亲们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烟农合作社。因群众公认、工作突出,王树有被烟农合作社聘请为技术员,负责烟叶烘烤技术指导。2018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烟农,烟农合作社成立了烘烤专业队,王树有担任队长。
“烤得好是宝,烤不好是草”,烟叶烘烤是烤烟从田间种植走向工业加工的最关键环节。为了解决传统烤房在烟叶烘烤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几年,当地烟草部门在虹溪补贴建设了不少先进的卧式密集式烤房,这让烟农合作社的烘烤专业队干好工作很有底气。
硬件配套了,软件也要跟上。虽然当地烟草部门逐年加大烟叶烘烤技术培训力度,但一些烟农老乡在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出现烘烤损失率偏高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2018年,当地烟草部门建议烟农合作社推行“全商品化”烘烤模式,即烟农老乡只需将鲜烟叶从田间采摘运输至烘烤工场后,由烘烤专业队负责烘烤,按成本价计重收取服务费,出现烘烤失误时照价赔偿。
虹溪镇是烤烟种植的适宜区,也是传统的老烟区,烘烤能手不在少数,这让“全商品化”烘烤模式的推广落地有不小的难度。对此,王树有和同事们走村入户做工作,动员家庭烘烤条件相对落后的烟农老乡将鲜烟叶运输到汪塘村烘烤工厂烘烤。
“我种烟的时候,你们还是娃娃。我倒要看看,你们有多高的水平。”虹溪镇文笔村委会月亭寨村小组的陈定有,虽然经烘烤专业队反复上门做工作后同意试一试“全商品化”烘烤模式,但作为一名种植烤烟近30年的“老把式”,心里多少还有些不服气。
6天后,陈定有送烤的第一炉烟叶出炉,看着满炉桔黄色的干烟叶,陈定有向王树有竖起了大拇指。当年的烤季结束后,陈定有一算账,自己在烘烤方面,至少增收了3000多元。
10月11日,今年的烤季已经结束,汪塘村烘烤工厂恢复了此前的宁静。王树有没有闲下来,带着烘烤专业队队员们上油、清灰,保养燃烧机、清理排风系统等,提前为明年的烤季做好准备。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