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季结束后,李健荣(右)逐一检查安放在烤房内的温湿度自动传感器是否完好 /邓楚瑜 摄
假设您是一位烟农,如果让您将自家种植的一炉价值几万元的鲜烟叶交给别人帮忙烘烤,且烘烤的全过程不用自己操半点心,您放心吗?
段培红此前也不放心。在他看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烤烟,别说是交给别人帮忙烘烤,就算是亲自动手烘烤,也保不定会不会出现闪失。
烘烤,是烤烟从绿叶子变为“金叶子”的最关键一步,烘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种烟收入。
“以前家里是土坯墙烤房,后来是砖墙烤房,但不论是什么样的烤房,一到烤烟的季节,夜里睡不好,白天哪也去不了,一身煤灰,老遭罪了。”段培红今年48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旧城镇督布府村委会子交村。虽然至今种植烤烟已有30个年头,但提起以前的烟叶烘烤情形,段培红仍“心有余悸”。
虽说烟叶烘烤对经验和技术的要求不低,但也不见得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只要把鲜烟叶交给我,我就能保证烤好。”说这话的人名叫李健荣,与段培红同村。李健荣此前也种了20多年烤烟。前些年,因为传统烤房性能落后的原因,虽是村里公认的能手,但他对烟叶烘烤也不敢打包票。

李健荣的烤房群 /邓楚瑜 摄
在子交村,种植烤烟是多年来烟农老乡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作为烟叶“火中取宝”的必备设施,烤房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种烟收入。针对包括子交村在内的各烤烟种植乡镇烤房性能较低的问题,十余年前,当地烟草部门逐年投入补贴资金,在全县大规模推广先进的卧式密集式烤房。
新生事物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有了好政策,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村里不少乡亲对卧式密集式烤房的烘烤性能不以为然,这让懂技术的李健荣很是着急。
为了让乡亲们走出这一误区,深思熟虑下,李健荣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多建一些卧式密集式烤房,除去人工、燃料、电力等成本外,再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帮助村里的乡亲们烘烤烟叶。
李健荣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当地烟草部门的积极支持。2009年,李健荣向当地烟草部门提出了申请,除去补贴资金以外,向银行贷了一些款,在村里建起了20座卧式密集式烤房。
李健荣的卧式密集式烤房群建起来后,村里炸开了锅,有不解的,也有佩服的,还有等着看笑话的。对于那些冷嘲热讽,李健荣不为所动,他坚信跟着烟草部门干,不会错。
李健荣帮助乡亲们烘烤烟叶的消息传到耳朵后,“自己动手烘烤已熬不起”的段培红第一个报名“吃螃蟹”。
2009年的烘烤季节,段培红不顾家人反对,将自家的鲜烟叶全部送到了李健荣的烤房群。结果令人惊喜:烘烤损失率从之前的25%以上,降到了15%以下。烘烤一炉价值万元的烟叶,直接增收1000元。
结果就是最好的宣传。凭着卧式密集式烤房优异的性能及自己过硬的烘烤水平,李健荣给村里的乡亲们吃下了定心丸。当年,村里超过有三分之一的乡亲把烟叶交给了李健荣烘烤。牌子打响了,李健荣不敢大意,他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指导下组建了烘烤服务队,为乡亲们提供更加专业的烘烤服务。
2014年,李健荣又申请新建了20座卧式密集式烤房。2018年,当地烟草部门以补全额贴的方式,为这20座烤房更换了生物质燃料燃烧机,这让李健荣的烟叶烘烤服务如虎添翼。这几年,为了进一步降低烘烤损失率,当地烟草部门多次组织李健荣和他聘请的烘烤师傅进行培训,让他们的烘烤技术更进一步。
几年前,综合李健荣及其他卧式密集式烤房群的成功经验,当地烟草部门在全县推行包括统一工作流程、烘烤服务费定价原则、鲜烟叶计重方式等方面在内的“全商品化烟叶烘烤”模式,在保证烘烤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烟农老乡的烘烤成本。
如今,泸西县8个烤烟种植乡镇依托87群2321座卧式密集式烤房,通过推行“全商品化烟叶烘烤”模式,目前全县平均烘烤损失率已降至5%以内,每年能为烟农老乡减少烘烤损失220万元以上。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