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雄家的新屋 邓楚瑜 摄
“做梦都做不到,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三层小楼,110平方米、青石板铺就的庭院中,两株两米多高的桂花树长得郁郁葱葱。10月28日,大伙儿坐在庭院一角的四方石桌边喝着茶,回忆起20多年前的生活,李雄很是感慨。
李雄今年53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龙朋村委会甸头村,种植烤烟已有30多个年头。
李雄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2岁的时候父亲病逝,经常吃不饱肚子是儿时深刻的记忆。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土坯墙、土坯顶的土掌房里,母亲含辛茹苦地把5个兄弟姊妹拉扯大。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日子,李雄一家当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仍然排在中游。
时间拨回到1985年。那时,李雄的大哥、二哥已成了家,自己则和母亲及三哥居住在分家分得的一间土掌房里,依然艰难地过着日子。那一年,当地烟草部门将甸头村列为新烟区发展对象。
“种烤烟能吃饱肚子,你们在哄人吧!”把一个深度贫困的彝家小山寨发展为新烟区,难度可想而知。李雄说,当时当地烟草部门的技术员卷着裤腿走了十几公里山路到村里开群众会宣传政策、动员乡亲们种植烤烟时,有好事者差点让人家下不了台。
因为贫困,分家的时候,李雄和母亲及三哥除了那间破旧的土掌房便再无他物,就连搞生产必需的锄头、水桶等工具都要向别家去借。
穷怕了的李雄没有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在母亲的支持下,李雄和大哥及另外3户乡亲成了村里种植烤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出于稳妥考虑,当地烟草部门建议先试种一年。这年5月,李雄种下了500株烤烟。4个多月后,当李雄把种烤烟换来的200多元“巨款”交到母亲手中时,这个吃了一辈子苦的妇女喜极而泣。
依靠种植烤烟解决了温饱问题,1985年11月,李雄向亲戚朋友借了300元钱,把土掌房的土坯屋顶换成了瓦顶,一家人从此不再受“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之苦。
试种烤烟成功后,第二年,李雄拿着攒下的钱作为生产垫本种下了2000株烤烟,有了800多元的收入。从那时起,这个此前盐巴钱都拿不出的家庭,一步步和贫困作别。1990年,甸头村种植烤烟的乡亲已发展到了20多户。李雄当年种植烤烟收入2000多元,在村里已属小富群体。

与妻子和岳父岳母在新屋前合影,一直是李雄的一个心愿 邓楚瑜 摄
1993年,李雄和同村的石云香成了亲。1994、1997年,儿子和女儿先后出世。女儿出世的这一年,李雄一家的种烟收入突破了8000元。依靠种植烤烟和家里养着的几头猪和500多只鸭子,一家人的年收入接近2万元,日子愈发滋润。
2000年,凭着勤劳苦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李雄被乡亲们选为村主任。自己摆脱贫困后,李雄没有忘记那些还不富裕的乡亲们。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决定带着乡亲们走规模化种植烤烟的路子。为了保证家庭条件困难的家庭如期种下烤烟,李雄自己贷款4万元无息提供给乡亲们作为种烟的垫本。当年,甸头村40多户种植烤烟240亩,全村种烟总收入超过10万元,许多人家种烟的第一年便甩掉了祖祖辈辈的穷帽子。
20多年来,李雄和烤烟结下了深刻的“情缘”。2009年,已卸任村主任的李雄租下了99亩土地种植烤烟,收入10多万元。2010年,李雄种植了同样面积,并且在烤烟采烤结束后又原地种下了铁头小白菜,当年全家“烟菜”收入突破了40万元。
如今,依靠前些年种植烤烟打下的基础,甸头村发展起了“烤烟+蔬菜”的农村经济体系。村里超过一半的人家,除了农用车以外还有了私家车,曾经比比皆是的土掌房已成为历史。
2015年,李雄拆除了老屋,花了60余万元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3层砖混结构小楼。为了弥补没能让母亲在世的时候住进砖瓦房的遗憾,小楼建好后,李雄将岳父岳母接过来同住,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做梦都做不到,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大伙儿和李雄一家作别时,这句话,李雄又说了一遍。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