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礼,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人。5年前的他还是个货车司机,如今种了300多亩烤烟,是南华县种烟面积最大的烟农。从“自家脱贫”到“带头致富”,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十三五”故事。
从不归家的货车司机到家门口的种烟大户
5年前,我还是个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赚来的钱不够修车不说,还顾不了家。为此我和媳妇经常吵架,差点把家吵“散”了。后来,我咬咬牙把货车卖了,回到家门口租了几十亩地和媳妇一起种烤烟,开始了我们的“脱贫计划”。
从货车司机到“职业烟农”,说起来容易,可是烟田里从移栽、施肥、封顶打叉……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远远没有换挡加油打方向那么得心应手。
刚开始的第一年,我也犹豫过要不出去打工,但龙川烟叶站的技术员经常往我家烟田跑,干旱时教我们膜下苗移栽、雨季时候催我们排水排涝、烘烤时候教我们控温排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种烟这事好像没那么难了。离开了熟悉的方向盘后,我又一次找到了信心。

龙川烟叶站技术人员指导马学礼开展预整地工作
整地时候,我带着工人在地里放线理墒,媳妇在家洗衣做饭;种烟时候,媳妇带着工人在田里移栽烟苗,我就帮忙运送肥料。采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媳妇带着工人采烟,我就把烟叶一车车运回烤房。一片片微微泛黄的烟叶在我们二人手中,传递着蒸蒸日上的新奔头!

马学礼在田里运送烟叶
2016年,我卖烟赚了20万元。2017年是最好的一年,我们属于“2260”区域,技术扶持加上资金补贴,烟长得好、政策也好,我赚了30多万元。近两年收成都不错。
“现在他不跑货车了,我们知冷知热相互体谅,出门踏踏实实种烤烟,归家安安心心过日子。”媳妇鲁芝花说。
我们的五年,家里的收入从之前开货车时候的“年年亏”到如今的“节节高”,种烤烟让我过上了“手捧金叶子走上致富路”的好日子。
富了自家不忘亲戚
日子好过了,逢年过节亲戚聚在一起总有人羡慕我。我每次都开玩笑:“我家种的那是‘金叶子’!”
说得多了,周围人听到了心里。
表妹高国琼,大学毕业原本留在昆明打工,表面上是在省城工作、可实际上赚钱少开销大,她说自己舍不得乱花也是个“月光族”。
假期回来的表妹与我媳妇芝花姑嫂俩聊了一下午,就辞了工作回来跟着我们种起了烤烟。
“如果我没有回来,在昆明工资估计只够养活我自己,这几年种烟赚了钱,我还去县里龙城花园买了新房子,140平方米,定金都交了。”表妹高国琼一点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鲁芝旺是芝花的弟弟。原先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稳定收入,在我们两口子的带动下,他也承包了土地,跟着一起种烤烟。几年时间,靠着烟叶站技术员设在田间地头的课堂、靠着手把手地教,从前游手好闲什么也不会的年轻人,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烘烤专家”。现在,芝旺买了两辆车,还把老人孩子接到了城里,看着弟弟的变化,全家人都安心了。
“谁还敢说我弟不行?这一炉一炉烟叶烤出来是草是宝全靠他!”媳妇芝花笑得更舒心了。
带头齐致富走上小康路
几年前,我说我种的是“金叶子”,大伙笑我傻。现在,村里人都喜欢这么叫它。有了我们两口子的现身说法,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种植烤烟。乡邻家里没有劳动力的,我就承包他们的土地,没有地的,我就雇来做工,带着大伙儿一块干,现在我们村57户种烟人家,全都是职业烟农。
“凹子小组的周自金,之前只敢种七八亩烤烟,现在发展到30亩。烟款到账,大儿子成家就帮他付了房子首付。”
“水二组的王洪斌,一直种水稻打零工,现在不仅种起了烤烟,还加入合作社当起了烟技员。”
“奚家小组的奚良明,几年前家里还是土坯房,通过种植烤烟,3年前盖起了小洋房,去年又买了小汽车。今年种的27亩烤烟,卖了17万元呢。”
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很多打工的乡亲没法外出,我就雇他们来帮忙,周庆贤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庆贤帮马学礼采收烟叶
“我干了153天,工钱是12000元,之前还担心不能去打工家里没有收入,现在安心了。”来结算工钱的周庆贤说。
在我们家,像周庆贤一样的工人有20多个,干了四五年的、临时的,林林总总不下80人。今年,单是工钱就付出去43万元。媳妇鲁芝花说:“我们这种算不算政府说的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脸上还有着小得意。

龙川镇千亩连片烟田
如今,每到六七月,南华县龙川镇千亩连片的烟田里绿海漾金,烤烟这片“金叶子”换来了票子、房子、车子,还换来了希望!我也没想到,这五年,靠着这片烟叶,我脱了贫,还致富了一村人。
编辑: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