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烟草专卖局主管 中国烟草总公司传媒中心主办
首页加入收藏订阅中心
资讯搜索

中国烟草传媒网投稿邮箱:echinatobaccotg@126.com

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眼中有星河 心中有日月

2025-04-25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字体:+ -

一个海归,放弃本可在国外轻松就业的机会,回国将根须扎在云岭,是因为他眼中有星河,心中有日月。

一个“80后”,带着一群同样由“80后”组成的团队,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是因为他恪守老师的三句教诲,更有心系国计、心系烟农的情怀。

因为连续工作,他曾晕倒一次,伴发突发性耳聋住院。出院后,他立即回到岗位。他说,那是他的战场。

俯身云岭,遒劲扎根

9月24日,云南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技厅联合发文,作出关于表彰10名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决定,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邹聪明名列其中。这位2015年9月才参加工作的“80后”海归,站在了聚光灯下。

工作中的邹聪明 任可 摄

邹聪明是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求学经历与农业有关。在西南大学学习了7年,先后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赴美求学,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学习了5年的烟草学,担任科研助理,获得博士学位。

美国的烟草公司很青睐他,有意栽培他,并向他伸出橄榄枝,但是,最终他还是拂了别人的好意。因为他认为,他的根在中国,他不能忘记祖国和亲人,更不能忘记当初求学的初衷——若学有所成,必报效祖国。

回国后,他放弃入职中国科学院和211高校的机会,选择来到国内烟叶主产区——云南。

邹聪明说,进入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后,他不希望只是在实验室做实验,他要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适区,要走到云岭烟区红土地上,走到烟农家。所以,他对领导提出:“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难干的事交给我。”

“在我国,种植一亩地需要用25个工,这还只是保守数字。但是,早在5年前,美国种植一亩烤烟就仅仅只需要1.3个工。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对比。而且,烟叶收购价格相对稳定,但劳动力价格却年年上涨,这让许多烟农已经种不起烟,种得起的也存在种植难、烘烤难的瓶颈问题,影响着云南烟草的稳定生产。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是我需要做的事,也必须去做的事。”邹聪明说。

工作中的邹聪明 黄凯 摄

登高山,才知天之大;临深谷,才知地之厚;下烟区,才知苦亦乐。连续经历了半个月的“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好几次烤一炉烟都是凌晨而睡,也许平淡、也许单调,但他每一天都在积累沉淀。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在美国读博时 “烟草免耕生产”的研究推广经验,在国家与省级基金项目支持下,对长期轮连作与施肥条件下植烟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碳、氮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明确了植烟土壤有机碳、全氮存量主要由植烟土壤大粒径团聚体提供,建立了“植烟土壤团聚体—根系性状—作物生长”相关关系,提出了云南K326和红大烤烟品种的氮肥响应模型和最适氮肥用量,为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肥和氮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之后,邹聪明领衔开展了云南“烟叶烘烤提质增效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担任第一技术负责人。

“烟叶烤得好是宝,烤不好是草。烘烤是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10%的损失是常见的,30%也是有的。云南省烤烟生产总量占全国50%左右。但是由于烟叶烘烤质量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5年前,烘烤损失都在9%以上,只要下降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减少几个亿的经济损失。”邹聪明说,烟叶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以常见的“挂灰烟”为例,就有气候、土壤环境、施肥管理、病害、烤房设备及烘烤工艺等因素影响。这项工作更多的是苦、累、单调、枯燥,不容易出成绩,而且,生产上很容易将责任和错误包揽在烘烤管理上,使其成为“背锅侠”。

尽管如此,他依然迎难而上,带领省烟草农科院烘烤调制团队联合全省13个种烟州(市)首席烘烤师组建省级研发团队,开展植烟土壤、烟叶营养、烟叶调制、烟叶质量等多方向的基础性研究。仅仅在“挂灰烟”的影响因素方面,就明确了田间鲜烟叶素质差异及损伤、田间冷害、玉米花粉过敏、烘烤技术等因素均可导致挂灰烟叶形成。并且,在此期间,他授权了挂灰抑制剂、特殊烟叶烘烤方法、烘烤过程监控报警、烤房建设等方面国家专利30余件,部分专利实现了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

他从事烟叶调制技术研发,主持了云南省科技厅面上项目“烤烟烘烤过程中酶促棕色化反应的机理研究及应用”与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项目“烤烟挂灰烟形成机理与消减策略研究”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支撑云南卷烟品牌的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并参与了多项云南省烟草公司烘烤科技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特殊品种烘烤、烘烤工艺标准化、难烤烟叶机理、初烤复烤一体化等多方面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烟叶调制研究经验。

邹聪明说:“云南省在用的密集烤房有27万座左右。出于对绿色能源、清洁生产、节省劳力和时间成本的考虑,我们用生物质颗粒代替燃煤。并且,根据各地的资源和条件,我们因地制宜,考虑了电烤房、甲醇烤房、天然气烤房、太阳能辅助烤房等,旨在既节省劳力,也保卫蓝天。”

目前,在他带领下,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所开展的“云南省烘烤提质增效重大专项”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在清洁烤房方面,已推广生物质烤房53000多座,生物质颗粒加工线100多条,电烤房400多座,太阳能辅助烤房,天然气、甲醇烤房100多座,实现了云南20%烤房用清洁能源替代。

此外,邹聪明还带领团队实现了全省烟叶烘烤工艺曲线标准化,建立了云南烟叶烘烤工艺曲线库,向全省累计发放了30万套针对不同州(市)、不同品种的采烤挂图,100%覆盖了云南省密集烤房群。今年,生物质颗粒烘烤技术在云南推广106万亩,稳温降湿工艺3年累计推广100万亩。助推实现了全省烟叶烘烤损失率的三连降,云南烟叶烘烤损失率从之前的8%左右降至6.5%,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及多项厅级科技奖励,出版专著2部,公告并实施了7项地方标准。不仅解决了云南省烟叶烘烤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了云南烟叶烘烤质量,还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目前,80%的生物质烘烤设备厂家采用由他担任第一发明人专利的“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的自动除渣推渣结构”,深受产区好评。

在省级绿色发展基金的补贴下,生物质颗粒的价格成本与燃煤相当。但是,按照传统的燃煤烘烤,一个工人只能管理5座烤房。而使用生物质颗粒,一个工人可以管理25座烤房。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解决了烟叶种植过程、烘烤过程出现的常见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也是烘烤提质增效的升级版——“精准智能烘烤”。

“烟叶生产中,科技队伍和生产队伍,缺一不可。随着烟区的转移,从未种过烟的山区开始种烟了,但关键是烘烤关,烤坏了就全报废,烟农就一年白干。老一代烟农很多已经老去或不健在,而年轻一代烟农大都缺乏技术,没经验,也没耐心。面对青黄不接的状况,我们需要考虑像电饭煲煮饭一样,研究‘一键式’烘烤技术,只要装备齐全,人在手机上就能够简单操作。烘烤季节,烟农是离不开烤房的,烤一炉烟基本上就是七天24小时待命。实现智能烘烤既能保证烟叶烘烤质量,也能让烟农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因此,烟叶烘烤的未来是走智能化道路。”邹聪明主动请缨后,这一课题提升到了省级层面。

截至目前,邹聪明带领团队在云南主要种烟州(市)部署了800多座监控烤房,探索远程操控烤房技术的应用,并初步建成了精准智能烘烤体系。

“科技不能走老路子。要发现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保障烟农的利益,保障国家利益。”这是邹聪明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他也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搞科研,还要在两年之内拿到“烟叶烘烤调制师证”,脚踏实地,不能让科研与生产脱节。

“没有热爱的态度,就没有成绩。所以,无论学历有多高,人人都需要练兵。”

邹聪明说,在美国读博期间的5年,每年的2月到10月,他早上9点就到了田间,下午5点才返回。工作以来,他也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烟叶的脾气和喜好。那五年,我一直是积淀,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也许,我的论文不应该写于实验室,而是应该写在烟地里,写在烤房中。”

邹聪明即将到云南工作之前,曾请教其恩师,如何在烟草行业做科研一直保持活力。恩师回答道:“做烟草科研,先以三个原则衡量:是否满足了烟草行业的重大需求;是否保障了基层烟农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新方向。”

“我一直铭记恩师的话,军人要打仗,就得站到战场上。云南这片土地就是我的战场,这些年走来,我不后悔。”邹聪明说,年轻时候学知识,现在学智慧。人,只要做好一件实事,就会有满足感。而要成事,必须谦逊,先尊重人,尊重每一个意见和建议,才能听到真话,接触到真实。

在这5年中,邹聪明平均每年进行省级烘烤培训授课2次;州(市)级5-10次,培训人次在2万人以上。自2016年以来,他已培养与在培养的烟草专业本科生10多人、研究生10人。由他指导的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烟草行业工作,为我国烟草行业发展培养了创新性人才。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优秀农业院校的硕士、博士。

编辑:张晓燕

∧  返回顶部
赋能美丽乡村,助力全面振兴。本期“专题”栏目回顾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国烟定点帮扶调研足迹,刊发本刊编辑部文章《做好“大文章”  共绘“振兴卷”》等一组稿件,展示行业强农惠农富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中国烟草》2024年第20期出版发行

2024-10-15 来源: 《中国烟草》杂志社有限公司

10月15日,《中国烟草》2024年第20期(总第779期)出版发行。

近期,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分别组织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认真传达学习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本期“特稿”栏目报道相关会议精神,推动行业结合实际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赋能美丽乡村,助力全面振兴。本期“专题”栏目回顾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张建民国烟定点帮扶调研足迹,刊发本刊编辑部文章《做好“大文章”  共绘“振兴卷”》等一组稿件,展示行业强农惠农富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紧盯目标任务,确保如期验收。本期“专稿”栏目刊发国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捷在全国烟草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平台验收工作行业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当前,行业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本期“学习”栏目刊发内蒙古、西藏区局(公司)和广东中烟主要负责同志的交流文章,并邀请广州市局(公司)、呼和浩特市局和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进行交流。

以责任为“笔”,用服务着“墨”。本期“关注”栏目刊发本刊调研组文章《格局打开 共赴山海》,展示青海烟草探索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工作,以及大连、福州市局(公司)做好中秋、国庆“双节”卷烟销售的报道。

最美是金秋,收获正当时。眼下,全国烟区随处可见忙碌的秋收景象。烟叶采摘、烘烤、收购如何提效率、优服务?本期“视点”栏目走近湖南、广东、江西烟区,喜看基层一线新气象。

更多精彩看点,敬请关注《中国烟草》杂志及中国烟草资讯网、“中国烟草资讯”微信公众号。

编辑: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