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商胜华,仡佬族,1968年生,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农艺研发中心主任。
从烟农中来,到烟地中去,脚底最常见的是泥土,心里永不变的是深情。他的足迹遍布贵州每一片烟田,他的成果惠及贵州每一位烟农。他是植保技术人员公认度最高的“商老师”,也是烟农最贴心的“烟医生”。他就是贵州省植保学会理事、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农艺研发中心主任商胜华。
1991年,商胜华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贵州烟科院从事植保研究与科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获得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获得贵州烟科院先进个人、先进管理者、“严谨治学先锋”等称号。
科研初心 源于生产
初心,是需要时间考验的。商胜华的初心故事,要从1992年贵州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讲起。
当时的三都县,烟草产业是重要的产业。可是那一年,三都县赤星病大流行,烟叶残缺不全、等级下降。
刚刚参加工作的商胜华,第一次看到几百亩烤烟几乎绝收,十几位烟农瘫坐在旁,眼里噙着泪水,满脸的无助、心痛与绝望。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商胜华,看到此情此景感同身受、刻骨铭心。作为一名烟草植保科技工作者,他立志要用科技助农、为扶贫助力。在商胜华看来,科研的初心是助农、是生产、是责任,更是一份动力、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让商胜华在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里,兢兢业业地致力于烟草植物保护研究工作。
有人说,选择了植保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寂寞、选择了付出。为了开发一项新技术、取得一项新成果,试验田里的摸爬滚打、实验室里的反复实验、办公室里的挑灯夜战……都是家常便饭。
一提到商胜华,团队成员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严谨”。一个实验数据需要反复求证,一份技术报告需要反复修改。记得有一次,商胜华在田间观察记载病虫害发病情况,他清早就下地,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突然起身的时候,两眼一抹黑栽倒在地里,在同事们的搀扶和呼喊声中才慢慢醒了过来。同事们坚持要送他去医院,但他放不下手头没干完的工作,继续咬牙坚持,直至当天的观察统计全部完成。这次“玩命工作”的经历,商胜华也觉得有些后怕,但看到自己获得的第一手科研数据很有价值时,又很有成就感。在他眼里,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了事,他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大家。

商胜华在实验室工作中
正是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使得商胜华与团队相继研发出烟草病毒检测试纸条高效复合诱芯、生防菌制剂等产品和技术,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专利13件;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3部;制定技术标准11项;培养出4人入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他还常年负责贵州省烟草植保技术培训及产区技术指导工作,年均培训20余场次、培训技术骨干500人次以上,为贵州植保科技与生产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初心 服务生产
作为研究病虫害的专家,商胜华大多数时间都是和烟农打交道。他性格朴实随和,讲起烟叶植保技术接地气,烟农听得清、听得懂,都乐于找他帮忙解决问题。
为了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解决烟农实际问题,商胜华常年大部分时间奔赴产区,走进田间地头、烟农家中,把管用、好用的植保技术传授给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烟农。
20世纪90年代后期,商胜华在遵义务川县桃符村蹲点技术服务,吃住在烟农家,白天到田间手把手指导,晚上围在院坝里培训讲课,常常讲到深夜。就这样,他帮助桃符村及周边的烟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赢得了烟农们的信任与敬重。到蹲点结束离开的时候,烟农们依依不舍,陪着他走了三四公里,把他送上车才肯回去。直到现在,每当再回到桃符村,大家仍将他当成亲人一样。
2020年8月,商胜华在思南县取样时,村民李才学看到他,兴奋地不停跟他唠叨:“商老师,我去年种烟收成一般,你上次给我说的技术,真的很管用,今年的烤烟种得很漂亮,每亩地还少投入了70多块钱……”来到李才学的烟地,看到田间管理到位、烟株长势喜人、商胜华的心里比李才学还要高兴。
让烟农以轻简的低成本技术降低病害损失,是商胜华一直以来的心愿。看到多年的研究成果取得成效,仿佛是对1992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了一个交代。
科研初心 引领生产
如今,商胜华带领团队在烟草植保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搞科研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贵州烟草商业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30多年来,商胜华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他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但每当看到烟农渴望新技术的眼神,每当看到烟农喜获丰收的笑脸,每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应用,商胜华觉得再苦再累,再多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烟田“问诊”30年,东风吹作黄金叶。商胜华说,他最爱绿黄两色,因为这是烟叶的蜕变,也是他的人生渐变色。绿色是青春是希望,金黄色是厚实是小康。他要永葆植保人的本色,不忘初心,为多彩贵州的乡村振兴与科技发展添彩添色。
(作者/供图单位: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
编辑:陈慧芳